第271章 天大的误会(第2页)
金陵城中的官场,在经历了这场洗牌之后,似乎终于看到了清明的曙光。
......
然而,凡事皆有两面。
这场风波,在带来清明的同时,也在无形中为赵明诚夫妇平静的生活埋下了隐患。
自大理寺一别,崇祯与李清照虽然没有再见面,但在诗词上的交流却悄然开始。_狐`恋_蚊-穴/ `首′发/
崇祯在御批奏章之余,偶尔会将自己所作的诗词,通过康履辗转送至李清照处,请她斧正。
李清照本就是当世大儒,词风婉约豪放兼具,见识卓绝。
面对天子诗作,她既不敢怠慢,又秉持文人风骨,每每批阅,皆细致入微,点评精辟,偶尔也会以自己的诗词相和,表达对时局的看法或对天子励精图治的期许。
这般诗词往来,既是出于崇祯帝对李清照才华的欣赏,也是他从这位心忧天下的女词人笔下,窥见民间疾苦、感受文人风骨的一种途径。
在李清照的启发和批注下,崇祯帝的诗词造诣突飞猛进,文采日益斐然。
他本就胸怀天下,如今得名家指点,笔下的诗句,也渐渐摆脱了昔日的首白鼓舞,开始融入更深层次的哲思与情感,文化素养飙升。
对崇祯而言,李清照无疑是难得的知己,是高山流水的雅韵。
然而,这等君臣知遇之情,在旁人眼中,却渐渐变了味。
宫中的大臣们,尤其是那些善于揣测上意、深谙帝王心思的老臣,很快便察觉到这种不同寻常的“诗词交流”。
他们得知官家频繁向一位“有夫之妇”求教诗词,心中不由得浮想联翩,兴趣大作。
毕竟,大宋皇族,素来不乏风流雅事。
太上皇赵佶,那位风流天子,曾经中意东京城中的歌姬李师师,甚至不顾帝王身份,微服出宫,夜访李师师家。
更有甚者,曾与词人周邦彦在李师师处“偶遇”,上演了一出帝王与才子的争风吃醋戏码,传为一时佳话,也引为后世笑柄。
再往前上百年,太宗皇帝赵光义,在灭南唐后,强行霸占小周后,将其纳入宫中,当众羞辱,甚至作画留念,更是饱受争议。
老赵家的子孙,似乎总有些“奇奇怪怪”的癖好,对美色和才华的追求,有时甚至能超越礼法束缚。
在那些大臣看来,这位年轻的崇祯帝,如今对李清照的才华如此“钟情”,保不准就是“醉翁之意不在酒”,恐怕也是步了先祖的后尘,对这位“绝代才女”动了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