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20章 李纲罢相(第2页)

 “李相公不必为朕开脱。”崇祯摆了摆手,“朕今日让相公‘告老还乡’,非是放弃改革,而是以退为进。” 

 “黄潜善他们以为斗倒了你,便可高枕无忧,朕就是要让他们放松警惕,相公此番暂且退居幕后,名为休养,实为替朕继续擘画全局,待时机成熟,朕自有安排。^优·品\暁-税?蛧^ ′蕞!芯*漳_节^耕-歆^快`” 

 李纲闻言,心中豁然开朗,原来陛下早有盘算! 

 他激动地站起身,从袖中取出一份早己准备好的奏疏,双手奉上。 

 “陛下,这是老臣近些年来,关于税务革新的一些心得与具体条陈,南方之事,看似陷入僵局,实则大有可为。” 

 他指着奏疏,眼中重新燃起了光芒:“老臣有一言,请陛下谨记:国事再难,也绝不可轻言加征于民!百姓己是负重前行,再加一丝一毫,都可能压垮他们,动摇国本!” 

 “真正的财源,不在田亩,而在商贸!我大宋商税、市舶税(海关),这两项若能真正整顿好,厘清所有弊病,每年入账,可轻松超过一亿贯!这笔钱,足以支撑陛下所有的雄心壮志!” 

 一亿贯! 

 这个数字,让崇祯的心脏都猛地跳动了一下。 

 想起了自己前世所在的大明。 

 隆庆皇帝开关,短短数十年间,全世界三成的白银流入大明,为万历初年的张居正改革,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财政基础。 

 然而,那场轰轰烈烈的开关,最终却被江南的财团所把控,国家只收到了微不足道的税收,大部分利润都被他们中饱私囊,最终养肥了这些东林党的金主,也为大明的灭亡埋下了祸根。 

 前世之鉴,后事之师。 

 崇祯接过李纲的奏疏,紧紧地握在手中。 

 这份奏疏,沉甸甸的,不仅是富国强兵的蓝图,更是一位老臣最后的嘱托。 

 “相公放心。”崇祯眼神坚定:“朕绝不会让大明的悲剧,在我大宋重演,这笔钱,朕,势在必得!” 

 心中暗暗加了一句:“即便是抢,朕也要抢来!” 

 ...... 

 当李纲那辆简朴的马车消失在京城门洞的阴影中时,整个朝堂都长舒了一口气。 

 一部分人是为这位铁骨铮铮的老臣黯然离去而惋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