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2章 国库充盈,农政为本(第2页)

 只有彻底解决了百姓的吃饭问题,才能让大宋的根基真正稳固。 

 崇祯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农业发展的理论,这套理论融合了他前世作为皇帝的治国经验,以及他对后世农业技术的模糊记忆。 

 源自徐光启“农政全书”的理论构想。 

 崇祯命农部官员在全国各地,尤其是粮食主产区进行推广。+墈,书¨君? .最¨芯*璋*结-庚,鑫.快, 

 “民生所系,首在农业,要发展农业,当从良种开始。”崇祯在朝会上说道。 

 来自太康县的知县李椿,呈上了一份令人振奋的奏报。 

 奏报中详细记载,他按照陛下此前关于“引入海外良种”的旨意,从占城国(今越南中南部)引入了一种名为“占城稻”的新品种。 

 这种稻米具有耐旱、早熟、高产的特性,在太康县经过试验性推广后,取得了巨大的成功,实现了大丰收。 

 许多原本贫瘠的土地,也因此获得了可观的收成。 

 崇祯看到这份奏报,眼中闪过一丝喜色。 

 占城稻! 

 这正是他前世大明时期广泛推广的良种,比宋朝现有的水稻品种要先进得多。 

 这品种不仅能缩短作物生长周期,更能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,大大提高产量。 

 崇祯当即下旨,命农部在江南各地大规模推广占城稻,并调拨专项资金,鼓励百姓种植。 

 “占城稻早熟,可实现‘一年两熟’甚至‘一年三熟’!” 

 崇祯在农部的会议上强调:“要不惜代价,在江南全面推广,务必让粮食亩产达到三石以上!” 

 “三石?!” 

 户部官员们面面相觑,感到震惊。 

 在大宋,寻常水稻亩产一石到一石五斗己属不易,三石几乎是过去的两倍。 

 “是的,三石!甚至更高!若能实现江南亩产三石,那便是唐代的两到三倍!如此一来,大宋的粮食总产量将大幅提升,彻底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!” 

 这不仅仅是产量的提升,更是整个大宋社会结构转型的关键。 

 一旦粮食问题不再是困扰百姓的头等大事,那将意味着大量的农民得以从土地中解放出来,转入手工业和商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