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二章 《辽西龙窑秘闻》(第3页)

 “所以,盗墓贼不是被瓷俑拖走的……是被窑火?”林墨突然想起马三说的“同伙失踪”,急忙拉着他回龙窑废墟。坍塌的窑底果然有烧灼的痕迹,泥土里埋着几块烧焦的骨头,旁边散落着三个青铜铃——和大瓷俑胸口的一模一样。 

 马三突然瘫坐在地上,指着废墟深处尖叫:“看!那是什么!” 

 只见一堆碎瓷片里,躺着半块烧变形的瓷板,上面用青花画着一幅画:一个戴银镯子的女孩站在龙窑前,手里举着青铜铃,身后是腾云的青龙。画的落款是:“民国二十六年,李守业绘于龙窑。” 

 林墨终于明白了奶奶的良苦用心——当年李家为了破解“瓷灵反噬”,把刚出生的奶奶送到渔民家寄养,还留下银镯子和青铜铃作为“信物”。青铜铃不是镇魂,也不是唤龙,而是“引灵”——引导窑里的“瓷灵”回归地脉。 

 “那现在怎么办?瓷灵跑出来了!”马三哭丧着脸。 

 林墨望着锦州湾的方向,青龙的影子似乎还在云层里若隐若现。她想起县志里说“龙瓷需以‘血亲之泪’祭之”,突然抓起地上的青铜铃,朝着大海的方向摇了起来。 

 叮叮当当的铃声再次响起,这一次却不再诡异,反而带着一丝温柔。云层里的青龙影子盘旋而下,落在龙窑废墟上,化作一道青光钻进林墨手中的青铜铃——铃身瞬间裂开,流出一汪清澈的釉料,滴在瓷板画上,正好补全了女孩手中缺失的铃铛。 

 “结束了……”林墨的眼泪掉在铃身上,青铜铃“咔嚓”一声碎成粉末,随风飘向大海。 

 尾声: 

 三个月后,林墨放弃了考古毕业论文,在龙窑的废墟上开了一家“辽西瓷坊”。她按照奶奶留下的笔记,复原了“辽三彩”的烧制技艺,只是再也不碰“龙纹”题材。 

 开业那天,赵大海送来一筐新鲜的海蛎子,笑着说:“林丫头,你这瓷坊一开张,咱村的‘邪乎事’都没了!” 

 林墨望着窑里升起的袅袅炊烟,手里摩挲着那半块瓷板画——画里的女孩,眉眼和她自己一模一样。她知道,奶奶当年留下的,不是诅咒,而是守护——守护这片海,守护这座窑,也守护着一个关于“传承”的秘密。 

 夕阳下,瓷坊的烟囱里飞出几只海鸥,翅膀掠过锦州湾的波光,像极了当年那道盘旋的青龙。 

 注:本文纯属虚构(狗头保命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