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5章 又遇到好东西了

 一家不起眼的店铺门口,木牌上赫然写着"北朝石雕,专供批发",字迹斑斑驳驳。_鑫_丸/本¢神,栈+ -首*发` 

 各式石像随意堆叠,有的佛首低垂,眼睑半阖,仿佛在冥想中凝固了千年; 

 有的菩萨残臂,断口处却意外地光滑,不知是岁月的杰作还是人为的。 

 陶俑身上的泥土尚未干透,似乎还能闻到中原黄土的腥气。 

 青铜器上的锈迹在昏暗光线下泛着幽绿的光。 

 这一切仿佛都是在告诉人们这都是真正的老物件,你不用怀疑! 

 "看中哪件?价钱好商量。" 

 掌柜的是个精瘦的中年人,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唐装,袖口处沾着一抹泥土。 

 车夫骑着三轮车驮着满车"古物"小心穿行。 

 真伪在这里变得模糊不清。 

 来自世界各地的古董商、收藏爱好者和懵懂的游客在此来回寻宝。 

 一个带着浓重地方口音的摊主正在向顾客展示一件"商周青铜器"。 

 待顾客走远,他才点起一支烟,向隔壁摊位的同行坦言: 

 "早年还能收到些老物件,如今十件里有九件都是仿的。 

 上周有个老家伙的人拿来一件'战国玉璧',说是祖传的,结果我一看那做工,明显是电动工具做的。" 

 他苦笑着摇摇头,"这行当,真东西越来越少了。” 

 有些造假手法祖上就传下来了,明朝仿宋朝,清朝仿明朝,如今我们仿古代。 

 历朝历代都这么干! 

 一个旧家具店里,工人戴着胶皮手套,正用钢丝球用力擦洗一张太师椅。 

 "都是从老宅子收来的,"他头也不抬,"收拾收拾就好卖了。\s.h′u?q·u?n′d_n¢s..^c,o·m-" 

 在这里,不,应该是在所有的古玩市场里,每一个物件都会有一个动人的传承故事。 

 市场监督部门难以辨别真伪——"不打假"成了心照不宣的行规。 

 就连市场管理员都无奈表示:"我们只能管是否明码标价,是否依法纳税。至于真假,那是专家的事情。" 

 "玩这个讲究个眼力,"一个戴眼镜的老头眯着眼端详手中的玉器,那玉器看上去通体沁色自然,包浆温润, 

 "捡漏还是打眼,全看自己造化。" 

 每一件物品都在讲述故事,但故事的真相,或许连卖家自己都己说不清。 

 不知不觉,关羽转到了一个旧物店铺前。 

 这家店铺看起来比别家更加凌乱,门前堆放着各种形状古怪的铁器、破损的陶器和看不出原样的木制品。 

 正在这时候,三西个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的,也来到了这个杂货铺前。 

 他们兴奋地交头接耳,对着这一大堆的"旧"物件指指点点,津津有味地研究起来。 

 其中一位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男子小心翼翼地拿起一个青花瓷瓶,用专业的眼光仔细审视底部的款识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