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1 章 完了!看来以后这田舍翁怕是更有理由弹劾朕了!(第2页)

 他清了清嗓子,娓娓道来:“马公问,恶人是否有良知?我们不妨先看看孩童!”

 “一个稚童,见到雏鸟落地,会心生怜悯,想要将其捧起放回巢中,此乃恻隐之心,人皆有之,这便是良知的萌芽,如同璞玉,天生存在!”

 他目光扫过众儒,继续道:“至于恶人,其良知并非消失,而是如同明镜被厚厚的尘埃,如私欲、恶习、环境所遮蔽!”

 “致良知,并非凭空创造一个良知,而是如同擦拭明镜,通过格物,学习道理、反思过错、遵守法度的功夫,不断地刮磨掉那些尘埃,让本心的光明重新显现出来!”

 “一个江洋大盗,在即将杀害一个无辜幼儿时,或许也会有一瞬间的迟疑或不忍,那一丝微弱的不忍,便是他被遮蔽的良知在挣扎!”

 “而这格物的功夫,这律法的约束,便是帮助他,也强制他,去擦拭镜子的工具!”

 这个比喻通俗易懂,却又直指核心,让许多原本疑惑的人若有所思。!微?趣_小-说-网¢ ?追`最-新!章¢节+

 “至于知行合一嘛?” 林平安有些哭笑不得道:“马公的理解,怕是有些……嗯,过于耿直了。”

 (好家伙,直接理解成想到就做,这老头想象力挺丰富啊,怎么不去写话本呢?)

 “知行合一,并非让恶人遵从他那被私欲扭曲的‘念头’去行恶!”

 “而是指,一个人若真知道杀人放火、奸淫掳掠是错的,是违背天理人伦、为国法所不容的!”

 “那么他真正的、与本心良知相符的‘行’,就应该是克制住作恶的冲动,遵守法度,选择善行!”

 他环视全场,朗声道:“这,才是真正的‘知行合一’!真知必能行,真行方为知!”

 “一个真正明白盗窃是错的人,他自然不会去偷盗。一个真正明白仁爱是善的人,他见到弱者自然会伸出援手!”

 “若明知是恶却还要去做,那便是‘知’未透彻,或者说,他的‘知’被强大的私欲扭曲了,这恰恰需要‘格物’和‘致良知’的功夫去修正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