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章 原来我这么穷啊(第3页)
这说明什么?
说明定国公府看重咱这门姻亲,并没有因为二丫头背后不可说的事不待见咱。
这可是喜上加喜的大好事啊。
老夫人觉得二丫头果然还是个吉祥物儿,伯府这是要转运了,喜上眉梢地吩咐家里儿孙辈注意事项。
第一,全家无事可做的男人明儿个去城门口,女人们有事没事都要站二门口,给即将衣锦还乡的二老爷以热烈诚挚的欢迎。
备注,你们二叔还带着三个自小离家的兄弟姐妹,要兄友弟恭,姐妹和谐。
第二,为表示对定国公太夫人的重视,每个孙女儿都要用心准备寿礼,不许让旁人笑话了去。
特别点名,二丫头宁函萩是太夫人未过门的孙媳妇,务必,必须,准备一份讨定国公全家喜欢的礼物。
否则,祖宗在祠堂里等着你去跪。
对这两条全家参与的要求,宁小啾起初没在意。
好吧,其实除了吃食,她还真没在意过什么。
当然,现在要再加上一条——银子。
本朝经过两代帝王的励精图治,特别是今上雄才大略十几年,己经初具盛世繁荣现象,经济昌盛的最大表现,就是商贾地位得到很大提高。
太宗时还限制过官宦家族一律不得经商。
今上却颇有经济头脑,登基时就修正了这条规定——除官员本人不得经商,家族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经商,但再不得科举入仕。
以前官员家里的铺子都是私下让部曲、奴仆出面经营,或者是不能科举、无继承权的妾生子出面,不知扼杀了多少人才栋梁。
商业的开放策略,确实大大提高了商贾的地位,但无疑,得到最大好处的,是官员子弟们。
类似宁三叔,考不上秀才,练不得武,但他有颗装满生意经的脑袋,不需要坐在家里混吃等死,可以光明正大走南闯北,丰富了家财,充实了自己。
不过二十年,大燕朝己是一副太平盛世的模样。
如今京都街道上,偶尔还能看见奇装异服的西域商人出没,他们慕名而来,带来他们的特产售卖,买走大燕的特产,一来一往间,欣欣向荣。
如此大环境下,只要有本钱,再加上有点靠山的,发大财先不提,想赚点小钱还是容易的。
但是,在这个人是只会杀丧尸抢食物的末世人的前提下,很明显就有了难度。
快把自己挠秃了头的宁小啾,突然听见林嬷嬷在那絮叨,“……姑娘的针线,荷包帕子姐妹间来往还行,顾太夫人那可拿不出手,咱又没有合适的籽料,不然让人雕座麻姑献寿才叫应景,要不,去打二两金箔,镶个攒金檀香玉盒,放上姑娘亲手制的安神香,心意有了,面子也不落……”
制个安神香什么的,宁小啾也就觉得宁函萩原来还有门手艺挺不容易的,但那金箔两字,正中红心。
金箔,带金字的肯定是金子。
她藏的那小块金疙瘩,还是在首饰盒抠搜的钗子熔出来的。
她熔点金子容易么?
眉尖蹙成一个小团子,宁小啾耷拉着脸,也不说话,拿一双黑黝黝的大眼睛默默瞅着林嬷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