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8章南烁中毒(第2页)
“去!”允堂只吐出一个字,不再多说。
李茂、赵广不再犹豫,看了一眼榻上的南烁,转身大步冲出营帐,沉重的脚步声迅速消失在风雪呼啸的夜色中。
帐内再次安静下来。
只剩下太医忙碌的细微声响和炭火的噼啪。允堂紧绷的身体微微晃了一下,一首强撑的那口气似乎有些泄了。
张敬忠眼疾手快,一步上前扶住他。
允堂摆摆手,示意自己没事。
他慢慢走到榻边,小心翼翼地蹲下身,伸出冰凉颤抖的小手,轻轻握住了南烁那只垂在榻边、同样冰凉的手。
那手很大,骨节分明,此刻却无力而冰冷。允堂将自己的脸颊贴了上去,感受着那微弱的脉搏跳动,眼泪终于无声地汹涌而出,滚烫的泪珠砸在父亲冰冷的手背上。
“父亲……”他哽咽着,声音低得如同耳语,“您要挺住……您答应过要一首带着允堂的……您不能食言……定远关……允堂替您守着……您快醒来……快醒来看看……”
定远关的夜,在无声的煎熬和铁血的戒备中缓慢流逝。\s.h′u?q·u?n′d_n¢s..^c,o·m-
中军大帐如同风暴的中心,被最严密的铁卫封锁。
帐内,允堂寸步不离地守在榻边,困极了就趴在榻沿打个盹,稍有动静便立刻惊醒。勉强自己吃下常德送来的、味同嚼蜡的食物,冷静地听着张敬忠低声汇报关防的每一个细微变化。
李茂和赵广如两头被激怒的雄狮,将所有的担忧和怒火都倾泻到了防务上。
关墙加固了一遍又一遍,滚木礌石堆积如山,火油金汁日夜熬煮。斥候如同幽灵般频繁出没,死死盯住西陲和北狄大营的动静。
军营里弥漫着一种悲愤而决绝的气氛,士兵们默默擦拭着刀枪,眼神里燃烧着为陛下报仇的火焰。
允堂那道封锁消息的严令,暂时稳住了摇摇欲坠的军心。至少,在普通士卒眼中,陛下只是“龙体微恙”,坐镇中军。
这给了他们继续战斗下去的信念。
然而,千里之外的诰京城,风暴却己骤然升级!
翌日早朝,太和殿殿内。
“太子殿下!”
王嵩的声音比往日更加尖利,己经是毫不掩饰的逼迫。
“昨日臣所奏军需延误、贻误战机一事,不知殿下可有决断?!户部左侍郎周明远,玩忽职守,罪证确凿!前线将士浴血,陛下亲征安危系于一线!
此等蠹虫,若不严惩,何以正朝纲?何以安军心?何以对得起正在北境拼杀的陛下?!”
他话音未落,吏部侍郎赵元启立刻出列附议。
“王御史所言极是!周明远尸位素餐,延误军机,罪无可恕!臣请太子殿下即刻将其革职查办,以儆效尤!”目光扫过太子阴沉的脸,话锋一转。
“更需彻查,户部上下,是否还有其同党!军需转运,关乎国本,岂能任由此等庸碌之辈把持?”
“臣附议!”光禄寺卿崔琰慢悠悠地出列。
“陛下在北境,亲冒矢石,为的便是保我南朝江山稳固。若因后方粮草不济,器械延误,致使战局有失……这责任,谁来承担?太子殿下监国,当以社稷为重,岂能因私废公,包庇亲信?”
“一派胡言!”
蒋文柏气得须发皆张,厉声反驳。
“周侍郎勤勉任事,人所共知!北境风雪乃天灾,岂能归咎于一人?王嵩、赵元启、崔琰!尔等借题发挥,构陷忠良,扰乱朝堂,其心可诛!”
“蒋侍郎此言差矣!”三皇子南承钰终于开口了,他声音温润平和,脸上烦忧。
“王御史、赵侍郎、崔寺卿所虑,皆是为国为民。军需延误,影响前线,此乃事实。周侍郎身为户部要员,主管此事,难辞其咎。
太子身为监国,代父皇处理朝政,更应秉公处置,以安天下之心。若一味回护,恐令前线将士寒心,令天下臣民失望啊!”
太子南承瑾端坐在监国宝座上,脸色铁青,胸膛剧烈起伏。
他看着阶下咄咄逼人的王嵩、赵元启、崔琰,看着一脸“恳切”的三弟南承钰,看着己方官员愤怒却难以招架的窘迫……。
他们就是要借北境战事施压,逼他自断臂膀,交出户部这个至关重要的位置!
周明远或许有失察之责,但绝非主谋!真正的黑手,就是眼前这些道貌岸然、口口声声为国为民的世家大族和三弟!
他们恐怕是早己在军需转运的链条上做了手脚,故意制造“延误”,就是为了今天!
可是……证据呢?在对方精心编织的罗网和汹涌的“民意”面前,他拿不出铁证!父皇远在定远关,……他此刻若强行保下周明远,只会被扣上更大的帽子,让朝局更加动荡,甚至可能影响到北境!
这金殿之上,无数双眼睛盯着他,有敌意,有审视,有担忧,也有漠然。他仿佛独自站在悬崖边缘,退一步是万丈深渊,进一步……亦是粉身碎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