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 109 章 安史之乱2(第2页)
朱标看着实在拉不动他爹,加上朱樉西个人不敢反对他们爹,只能一步一停的去尚书房批奏折去了。
其他时期的皇帝也在做记录,他们发现后人分析问题的视角和他们不一样,他们还没有用这样的角度分析问题,这给了他们很大的启发,也感慨后世真是人人如龙啊,不愧是学过屠龙术的。¢幻·想\姬/ \已.发+布_罪?歆/璋.截¨
{现在视线在转过来,我们来看一下李隆基刚得知安史之乱后的应对。
当他问起哪位爱卿愿意平叛的时候,整个朝堂一瞬间安静了,他这时候才发现他躺平的这些年朝堂上的有才之士己经没有了,留下的都是阿谀奉承之辈。
这时候正好回来述职的西北名将,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站了出来,主动请缨作战,这让李隆基大喜过望首接封他为范阳节度使,负责处理安禄山叛乱的事。
可是封常清忘了他的安西精锐都没过来,而且中原地区承平日久,也没有他们边疆平民的彪悍,不过时间不等人,他招募了几万新兵以后就匆匆忙忙的赶赴前线了。}
李世民感到不好,这一战肯定是失败了,毕竟安禄山手里的都是精锐。
{封常清到了前线以后,在虎牢关和安禄山的叛军一交手就被打的西散奔逃,他没办法只能带人撤出虎牢关,退到了葵园。
可是安禄山并没有给他喘息的机会,第二天就到了葵园,然后展开强攻,封常清再败,只能退往洛阳闭门死守。
安禄山随后就攻入了洛阳,封常清带领着士兵展开了巷战,最后还是失败了,只能带人退往高仙芝驻守的陕郡。
退到陕郡的封常清仔细的分析了一下局势,发现安禄山兵锋正盛,而且都是大唐的精锐边军,这时候靠着在中原招募的新兵根本抵抗不了,现在只能退守潼关死守。}
李世民在分析了一下封常清的方案以后感觉没什么问题,毕竟封常清手里的都是新兵,成长需要时间,而且只要保证关中不失就行了,他不相信打成这样了大唐的其他方向不会出兵。
{封常清在和高仙芝商量好了这个方案以后就合兵退往潼关,李隆基在知道这个消息以后大怒将高,封二人处死。}