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十四章 天生查账人,沈从鸳
“损耗是去年的两倍,综合而算,今年盐税减少三成。”
假账做的很好,工人招募支出、器具损耗都看不出大问题。
但是。
“这里面有三处明显纰漏。”
其一。
“西南府去年六月发生洪涝,七月,江南府也发生洪涝,两处盐销量当月均降低西成。”
洪涝会造成人口减损,人少了,用盐量自然就少了,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问题。
但是盐遇水而化,洪涝之后,百姓会因为生活需求和灾年恐慌囤积盐巴。
是以洪灾起往后的三月,盐销量不仅不会跌,还会有极大涨幅,并且因为百姓争抢,价格会不断上扬。
“而账目中,洪灾后连续三个月,两地的盐销量和价格均持续走低。”
“与事实不符。”
“且西南府不如江南富裕,即使销量降低,两处的销量不可能都是西成。”
这哪里是做账,明明就是按统一比例扣下去的。
其二。
“百姓每到寒冬腊月,都会熏制腊肉以过冬。”
“从九月入秋起,百姓会大量购盐。”
除了熏制腊肉,还要腌制咸菜。
越是荒年,咸菜越咸,用盐越多。
“账目上却记载,因天灾减产,九月至于腊月,盐的销量只有细微变化,且价格也无变化。·s~i`l_u?b¨o′o.k-..c?o*m¨”
“但臣女听嬷嬷说,每年九月开始,盐价都会疯涨,是平时的两三倍之多,就这样的价格还不一定能买到。”
“因此,账本所记,完全不对。”
其三。
“自臣女有记忆起,盐价每年都有涨幅。”
虽然不多,现在的均价格至少是十年前的三倍。
“但账本上盐价十年未涨。”
表面看,这是盐商遵从朝廷旨意,控制盐价,让百姓都吃得起盐。
实际却是,百姓买盐的花了更多的钱,国家收税却越来越低。
“臣女估算,就这三处,每年克扣至少百万两。”
百万两!
这些蛀虫!
皇帝震惊的同时,觉得眼前的小姑娘真是太厉害了,光是看账就能看出这么多门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