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2章 来自赵信的破局之策(第3页)
此策一出,武将班列中不少人眼中燃起炽热的光芒,仿佛看到了铁骑纵横草原的壮阔景象。
赵信所献二策,一稳一疾,一筑城固守以势压人,一练骑奇袭首捣黄龙,皆首指匈奴命门。殿内群臣,无论文臣武将,无不颔首称是,即便是先前提出联高丽或伐高丽之议者,也不得不承认此二策方为治本之图。丞相李斯看向赵信的目光,也多了一分深沉的考量。嬴政心中更是激赏不己,此二策思路清晰,目标明确,远超之前所有空谈。
然而,激赏之余,嬴政的内心亦陷入深深的纠结。他性格雄烈,恨不能明日便踏平匈奴王庭。第一种筑城之策,虽稳如泰山,然耗时太久!十数年乃至数十年?他等得起,可匈奴的侵扰不会停止,帝国的威望亦会受损。更关键的是,统一六国的大战刚刚结束,人口锐减,国库空虚,百废待兴,哪里能支撑起如此浩大、旷日持久的工程?
第二种铁骑奇袭之策,听起来痛快淋漓,符合他的脾性。但困难同样如山:良马乃战略之资,尽为匈奴及其控制的西域诸部所垄断,少量走私杯水车薪。大规模购买、培育,谈何容易?十万精骑的组建、训练、装备、后勤,所需耗费同样是天文数字,且非一朝一夕可成!
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掠过嬴政的眼底,他心中暗叹一声,面上却展露出帝王惯有的威严与赞许的笑意,对赵信道:“善!赵卿竟能思虑如此深远,谋国之策,切中肯綮!筑城以慑其势,练骑以破其锋,皆老成谋国之言!朕心甚慰,果然未曾错看于卿!”
“然……”嬴政话锋一转,声音依旧沉稳,“此二策皆关乎国运,牵一发而动全身,非朝夕可决。朕尚需与丞相、太尉及诸公卿详加斟酌,通盘考量国力民情。眼下之急,”他的目光扫过御案上那份高丽王的国书,语气中带上了一丝冷意,“高丽王如此应对天朝诏令,诸卿方才争论不休,赵卿以为,当如何处置这蕞尔小邦之事?”
他巧妙地将难题再次抛回给赵信,既肯定了其献策,又暂时搁置了需要巨大投入的匈奴方略,转而处理相对“简单”的高丽问题。
闻听此问,赵信几乎没有任何犹豫,仿佛答案早己成竹在胸,他再次拱手,声音清朗而果断,带着不容置疑的意味:
“陛下,此事何须纠结!高丽既知敬畏,献珍宝、美人以表恭顺,此乃示弱之举。天予不取,反受其咎!白得之利,为何不受?公主可纳之,珍宝可充国库,此乃实利!”
他话锋一转,语气变得锐利:“至于方才诸公所议,兴兵讨伐高丽……末将以为,大可不必,亦属不智! 秦地与高丽,悬隔何止万里?其间山河阻隔,更有匈奴虎视眈眈!若遣大军远征,则粮秣转运,千里馈粮,此乃兵家大忌!若遣轻骑偏师疾进,则兵力单薄,长途跋涉,人困马乏,极易为匈奴侦知,若其于险要之处设伏截杀,则我师危矣!纵使侥幸抵达高丽,以疲惫之师攻坚城,胜败亦在未定之天!”
赵信环视一周,目光炯炯:“故,依末将之见,陛下只需降旨严词斥责,历数其怠慢王命之过,令其君臣知惧,晓以利害即可!可令其加倍进贡,以儆效尤。来日方长,高丽疥癣之疾,何足挂齿?待我大秦北疆砥定,匈奴荡平,挟大胜之威,再腾出手来收拾此等首鼠两端之蕞尔小邦,亦未为迟也!届时,或可不战而屈人之兵!”
其时大秦版图尚未及东北,长城之外,广袤的草原与森林,皆是匈奴及其附庸的势力范围。赵信的分析清晰地指出了远征高丽巨大的后勤风险和战略隐患——在没有解决心腹大患匈奴之前,劳师袭远,极易陷入两线作战、腹背受敌的绝境!这绝非雄才大略的帝王所应为。
嬴政听罢,深邃的目光在赵信脸上停留片刻,又缓缓扫过殿中群臣。他修长的手指在御案上轻轻敲击了两下,仿佛在权衡。最终,他微微颔首,沉声道:“赵卿所言,老成持重,甚合朕意。高丽之事,便依此办理。” 这一锤定音,既采纳了赵信务实的主张,也无形中压下了朝堂上那些浮躁的喊打喊杀之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