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5章 在下不才,愿效犬马之劳(第2页)
“天下纷乱,黎民受苦,数十万百姓因我刘备受此颠沛流离、围困绝地之灾厄……一切罪责,皆在于备一人之身!”
他睁开眼,目光扫过赵云和赵信,那眼神中的痛苦是如此真切,却又强行压抑着:“夫人与阿斗……若有不测,此乃天意弄人,命数使然,岂能迁怒、怪罪于两位奋力厮杀、一心为主的壮士身上?”
这话说出,刘备的心如同被刀绞般滴血。/k\a/y?e¨-¨g\e`.·c+o+m`老来得子,他对阿斗寄予了何等厚望?心中岂能真的不在乎?
但他是刘备,是那个以“仁德”和“坚韧”著称的汉室后裔。事己至此,斩杀大将除了泄愤,于事无补,更会寒了天下英雄来投之心。他必须忍,也必须展现出足够的容人之量!
关羽、张飞闻言,面面相觑,心中虽仍有愤懑,但大哥既己如此说,他们也无话可说,更不知该如何出言安慰,只能默然站立。
“主公!”
赵云“哐当”一声丢弃手中长枪,再次重重跪倒在地,泪流满面。
“云护卫不利,罪该万死!请主公降罪,云绝无怨言!”
刘备上前,亲手将赵云扶起,拍了拍他沾染血污的臂甲,叹息道:“天意如此,人力岂能挽回?子龙兄弟,不必过于自责,快快请起。”
这番姿态,让赵云更是羞愧难当,恨不得以死谢罪。而一旁的赵信,目睹此情此景,心中也不免唏嘘感慨。丢失妻儿,这等事情若放在曹操或是孙权身上,负责护卫之人恐怕难逃一死。无论是出于对霸业长远考虑的隐忍,还是真心体恤部属,刘备此刻的处置方式,确实展现出了一代雄主的气度与胸怀,让赵信不禁为之触动。
“常山真乃人杰地灵之宝地!”
刘备话锋一转,试图缓和气氛,他目光赞许地看向赵信与赵云。
“竟能孕育出汉兴与子龙两位当世英杰!此乃备之幸,亦乃汉室之幸!”
他亲自走到案前,拿起酒壶,为赵信和赵云各自斟满一碗浊酒,双手奉上:“来,两位壮士,满饮此碗!前事休要再提!”
一杯略带涩味的酒水下肚,殿内紧张的气氛似乎缓和了不少。众人开始将注意力重新放回眼下最致命的问题——凤鸣山的绝境。
然而,纵有诸葛亮之智,关张之勇,面对山下曹操亲自坐镇的二十万大军,那铁桶般的合围,任何奇谋妙策似乎都失去了施展的空间。
诸葛亮羽扇轻摇,眉头深锁,提出的几条疑兵或突围之策,在绝对的实力差距面前,都显得苍白无力。用句夸张的话说,此刻的凤鸣山,连一只飞鸟想要出去,恐怕都要被曹军的箭雨射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