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4章 世之虎将,果然不凡(第2页)
“吴侯府邸,戒备森严,甲士林立,岂会有宵小混入?”
鲁肃语气带着不悦,觉得赵信有些多虑,甚至是不给东吴面子。
诸葛亮也走上前,温言劝道:“汉兴,子敬所言在理。既是正式会晤,携带兵刃恐惹吴侯及江东诸公猜疑,不若将兵器暂存于驿馆?”
赵信却摇了摇头,态度坚决:“军师安危,重于泰山。不怕一万,就怕万一。?五-4¨看_书\ ^已.发′布\罪¢辛?蟑?节^谁能保证那偌大的府衙之中,没有混入一两个曹军的细作死士?若因一时疏忽而至军师于险地,赵信百死莫赎!此刀,我必须随身携带。”
他心中自有计较,身处孙权地盘,看似安全,实则暗流涌动。手握神兵,他才有底气应对任何突发状况,确保诸葛亮和自己能杀出重围。
三人僵持了片刻,鲁肃见赵信油盐不进,又怕误了约定的时辰,最终只得无奈地叹了口气,妥协道:“也罢!既然赵将军执意如此,肃便担下干系。只是入内之后,将军还需谨言慎行,切莫冲动。”
“这是自然。” 赵信点头应允。
一行人来到吴侯府衙。步入议事大厅,只见内部早己济济一堂,文臣谋士分列左右,气氛肃穆。端坐于主位之上的,并非孙权,而是以江东文臣之首张昭为首的一众谋士。他们大多对曹操势大心存畏惧,对刘备派来的使者自然带着几分审视与排斥。
张昭见诸葛亮与赵信入内,目光在赵信那柄显眼的青龙刀上停留一瞬,闪过一丝不悦,但并未立刻发作,而是将矛头首指诸葛亮。
“久闻先生高卧隆中,常自比管仲、乐毅。不知此言,果真有之?”
张昭率先发难,语气带着质疑。
诸葛亮羽扇轻摇,从容不迫,微微一笑:“此平生小可之比也。”
张昭步步紧逼:“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,幸得先生,以为‘如鱼得水’,本欲席卷荆襄之地。然则如今,荆襄九郡,未得一寸,反归属曹操,不知先生对此,作何解释?”
诸葛亮不慌不忙,朗声答道:“鹏飞万里,其志岂群鸟能识?吾主刘皇叔,躬行仁义,不忍夺同宗之基业,故力辞荆州。刘景升甫逝,其子刘琮年幼,听信蔡瑁、张允等奸佞之言,暗自投降,致使曹操得以猖獗。今我主屯兵江夏,别有良图,非等闲可知也。”
张昭岂肯罢休,继续诘问:“若此,是先生言行相悖了。先生自归豫州,曹兵一出,弃新野,走樊城,败当阳,奔夏口,几无容身之地!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,反不如其初也。管仲、乐毅,果如是乎?……”
接下来,双方引经据典,唇枪舌剑,时而之乎者也,时而微言大义。张昭等人轮番上阵,言辞犀利,试图从道义、能力、时局等各方面打压诸葛亮。而诸葛亮则从容应对,侃侃而谈,或巧妙化解,或反唇相讥,或首指要害,将江东众文臣的诘难一一驳回。
赵信持刀立于诸葛亮侧后方,如同一位沉默的守护神。他听着这些文绉绉、绕来绕去的辩论,只觉得一个头两个大,昏昏欲睡。心下却也不得不佩服这些文人磨嘴皮子的功夫,更对诸葛亮心生敬意。这“舌战群儒”的本事,真不是一般人能学来的,难怪能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