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3章 威震天下,近乎无敌(第3页)
“将军息怒,此乃主公亲笔书信,内有详情。”
信使连忙呈上刘备的手书。
赵信接过书信,迅速浏览,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,取而代之的是一丝了然与凝重。原来,为应对与曹操的宛城大战及后续中原战事,诸葛亮亲自前往江东,欲巩固联盟,确保孙权不会趁虚而入,此刻并不在益州。
而益州的主力部队,大半都被抽调至中原前线,归他赵信指挥。留守的马超,手中可用之兵极其有限,又要分兵驻守各处要地,真正能用于机动作战的兵力捉襟见肘。加之南疆地带山高林密,地形复杂,极大地限制了马超麾下骑兵的发挥,使其一身本事难以施展。此消彼长之下,这才给了地头蛇孟获纠集大军、趁机作乱的机会。
“原来如此……”
赵信放下书信,眼中寒光一闪。内部空虚,强将无兵,确是软肋。他不再犹豫,当即下令:“传令!点齐三千常山营精锐,即刻随我轻装简从,秘密返回益州!前线军务,由军师庞统先生全权负责,严令各部,谨守营寨,不得妄动!”
军情如火,赵信雷厉风行。他率领三千铁骑,避开曹军耳目,日夜兼程,抄小路疾驰,仅用一月时间,便跨越千山万水,悄然抵达了益州南疆前线大营。
大营之中,昔日桀骜不驯的“锦马超”马超,此刻面对赵信,却是神色恭敬,抱拳行礼,详细禀报军情:“将军,您率奇兵突入南蛮腹地,一战击溃孟获主力,焚其粮草,其七万大军土崩瓦解!末将己遵令,将俘获的三万南蛮降兵分批押解回营。如何处置这批降俘,还请将军示下。”
马超的态度,源于绝对的实力差距。他自负勇武,曾杀得曹操割须弃袍,在羌人中享有“神威天将军”的赫赫威名。然而,先是在归顺前的斗将中,被赵信不到十合生擒,心服口服;此次平叛,更是亲眼目睹赵信亲率三千铁骑,如同天降神兵般杀入漫山遍野的蛮兵大营,所过之处,人仰马翻,尸横遍野,孟获所谓的联军在赵信面前,简首如同纸糊泥塑,不堪一击!这等如同战神临凡般的威势,彻底折服了马超,让他生不出半分傲气。
赵信略一沉吟,决断道:“传令,着军中书记官与当地官吏协同,仔细甄别。凡参与屠戮汉民、罪大恶极之徒,就地处决,以儆效尤,告慰死难百姓。其余人等,分批押往成都,交由主公与法正先生处置,或充作苦役,或编户屯田。”
“末将遵命!”
马超应道,随即又指向被五花大绑,跪在一旁,虽面色苍白,身躯微颤,却仍强自镇定,不肯低头求饶的蛮王孟获。
“将军,此人……又该如何处置?”
赵信的目光,如同两道冰冷的闪电,落在孟获身上。他能感受到对方内心的恐惧,但也看到了那份属于蛮族首领的、最后的倔强与骨气。
赵信心中思绪飞转。他不是诸葛亮,没有那份“攻心为上”,非要让对方心服口服的耐心与闲情。在他看来,对待这些时常反复的边陲异族,最有效的手段,便是第一次接触时,就以雷霆万钧之势,施以毫不留情的暴力碾压,在其灵魂深处种下无法磨灭的恐惧与敬畏,使其闻风丧胆,不敢再生异心。若是北方的匈奴、鲜卑,他绝不会犹豫,首接斩首示众,以绝后患。
然而,孟获及其部族,终究是世代生活在益州南疆的土著,与那些纯粹的草原游牧民族有所不同。简单地杀掉,固然痛快,但是否会激起更大范围、更持久的反抗?是否有利于未来对此地的长期治理与融合?这其中牵扯的利弊,需要仔细权衡。如何处置孟获,方能以最小代价,换取南疆的长久安宁,确实需要费一番思量。帐内一时寂静,唯有火把燃烧的噼啪声,以及孟获那粗重不安的喘息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