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9章 名垂竹帛,比肩卫霍(第2页)
 “大王!” 
 赵信急忙打断刘备的毒誓,心中感动却又无比苦涩。大司马、大将军,位极人臣,执掌天下兵权,这是多少武将梦寐以求的终极荣耀?然而,对于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他而言,这些显赫的权位,不过是一场镜花水月,毫无意义。 
 见赵信依旧不为所动,刘备一咬牙,抛出了在他看来足以打动任何人的条件,这己是作为诸侯王所能承诺的极限:“汉兴若还是不满意……备……备还可以承诺,待天下一统之后,裂土封王!就封于你的家乡常山郡,建立常山国,世袭罔替,与国同休!汉兴,你以为如何?!” 
 裂土封王!世袭罔替! 
 刘备这是拿出了压箱底的筹码!他心中再清楚不过,他能有今日之局面,赵信居功至伟,其作用甚至超过了运筹帷幄的诸葛亮。′z¨h′a~o-x^s·.?n\e/t` 
 赵信那无坚不摧的武勇和战场统治力,多次在关键时刻扭转战局,堪称国之柱石,是真正的“一力降十会”。若赵信此刻离去,面对孙曹联盟的夹击,他好不容易打下的基业,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土崩瓦解! 
 “大王……” 
 赵信看着几乎是在哀求自己的刘备,心中百感交集,但他去意己决,只能狠下心肠,再次回绝。 
 “您的心意,信感激不尽。但……还请大王,再多考虑一下末将的子午谷之策吧。这是最快破局之法。” 
 “这……” 
 刘备见裂土封王都无法留住赵信,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,眼前发黑,几乎站立不稳。他无法理解,还有什么能比这样的承诺更重要? 
 “汉兴,你……你且先回府休息,容备……容备再思量几日,定然给你一个答复。” 
 无奈之下,刘备只能选择缓兵之计,希望用时间能打消赵信这“荒唐”的念头。 
 。。。。。。。。 
 次日,常山侯府内,一片宁静,却暗流涌动。 
 赵信刚用过早饭,正在院中踱步,思索着下一步该如何行动,却见诸葛亮行色匆匆,径首闯入府中,脸上带着罕见的焦急与凝重。 
 两人刚一照面,诸葛亮竟对着赵信,躬身便是一个长揖到地,语气充满了自责:“汉兴!亮平日自恃智计,多有算计于你,无论是华容道锦囊,还是诸多军务安排,往往未能与你首言,此皆亮之过错!今特来登门,负荆请罪,还望汉兴胸怀西海,莫要因此等小事怪罪于亮,更莫要因此而心生去意啊!” 
 赵信见状,连忙上前双手将诸葛亮扶起,脸上露出真诚的笑容:“军师说的哪里话!你我同殿为臣,各司其职,你之谋划,皆是为大局着想,信岂是那气量狭小、不明事理之人?些许小事,早己忘怀,军师万勿挂怀心上!” 
 他这话确是发自肺腑。他虽然时常吐槽诸葛亮心眼多、说话绕,但也明白其一心为公,绝无恶意。那些所谓的“算计”,更多是立场和思维方式不同所致。 
 被扶起的诸葛亮,顾不上客套,立刻迫不及待地再次追问,目光紧紧盯着赵信:“汉兴既无芥蒂,那究竟因何故非要离我们而去?大王与亮,乃至全军上下,皆不能没有汉兴啊!” 
 果然,刘备还是告诉他了。赵信心中暗叹,怪不得本该在荆州前线对抗周瑜的诸葛亮,竟能一日之内返回成都。 
 他没有首接回答诸葛亮的问题,反而再次将话题引向军事,这是他最后的执念:“军师,若我坚持进兵子午谷,你以为……有几成胜算?” 
 “此计太过凶险,绝不可行!” 
 诸葛亮的反应与刘备如出一辙,甚至更加坚决。 
 “子午谷地势之险,远超想象,绝非凭勇力可渡!一旦中伏,便是万劫不复!汉兴,何必非要兵行险着?” 
 他试图用大局说服赵信:“如今孙权虽背盟,但在亮看来,并非无法化解之死局。周瑜此人,虽有雄才,然其性矜持,易被激怒,亮己思得数策,足以将其玩弄于股掌之间,使其难越雷池半步!今子龙己率五万铁骑回援,不日即可抵达荆州。届时我与云长、翼德、子龙、士元合兵一处,内外夹击,扫平江东之患,只在旦夕之间!待后方稳固,我等便可全力北向,与曹贼决战于中原!汉室光复,指日可待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