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06章 叔叔的本事(第2页)
“这就是这些金融机构聪明的地方了,rmbs和cdo都有评级标准,最高3a,最低2b。
但是rmbs的评级和cdo的评级可不是一个概念,简单来说,rmbs的评级不会有太大的水分,但是cdo里面藏的猫腻就太多了。”
张伟豪看着赵丽娜示意她继续说下去,毕竟一小时5000米金的工资可不低。.k~y,a¨n¢k·s..!c_o′m?
“猫腻就藏在‘打包逻辑’和‘评级标准’里。” 赵丽娜指尖点了点投影幕上的 cdo 结构图,语气里带着点冷意,“rmbs 是直接把房贷打包,每一笔贷款的好坏都能扒得相对清楚,评级机构给 bbb、bb,多少还贴着点实际风险;
但 cdo 不一样,它是把已经打包过一次的 rmbs,再拆碎、重新组合,甚至会把好几个低评级的 rmbs 里‘看起来还行’的部分抽出来,混在一起再打包。”
“更关键的是评级标准的‘双标’。” 她顿了顿,进一步解释:“评级机构给 cdo 评级时,用的模型更‘乐观’。
比如,他们会假设‘不同地区的房贷不会同时违约’,把分散风险的效果算得特别足。
明明原材料是一堆 bbb 级的‘风险贷’,这么一拆一混、再套上模型,最后居然能评出不少 3a 级的 cdo。”
“你的意思就是把一堆快过期的面包(低评级 rmbs),拆成面包碎,混上点新面粉(少量优质贷款),重新烤成一块新蛋糕(cdo)。
然后有人告诉你‘这蛋糕用了特殊工艺,保质期比原来的面包长十倍’,给它贴个‘顶级食材’的标签(3a 评级)。
其实底子还是那些快过期的东西,只是包装和算法把风险藏得更深了。”
赵丽娜一听,眼神一亮,张伟豪的脑子还是够用的,一点就透,而且这比喻真的是形象极了:
“最妙的是,这些金融机构自己也知道 cdo 的水分,转头就拿着这些 3a 的 cdo,去跟保险公司买‘信用违约互换’(cds),
相当于给这块‘问题蛋糕’再买份保险。
到最后,放次贷的机构赚了放贷佣金,打包 cdo 的赚了承销费,评级机构赚了评级费,保险公司赚了保费,所有人都在赚钱,唯独没人在乎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