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44章 每一步都踩在风口上(第2页)

 早在重生之初,张伟豪就把 “囤比特币” 排在了挣钱计划的第一位。

 那时候他甚至想过,就算自己这一世还是碌碌无为,等比特币问世后,囤上一批,也能潇潇洒洒过一辈子。

 他清楚记得比特币大概在 2008 年前后出现,所以从 2007 年开始,就时不时上网搜索相关信息,生怕错过这个 “时代红利”。

 前几天,他终于在一个小众技术论坛上,看到了中本聪发布的比特币白皮书 ——《比特币: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》。·兰~兰-雯?穴` ¢已¨发·布/醉\歆·章/洁¨

 全英文的文档里,不少专业术语都得靠 “启明星” 电子辞典一个个查(ps 你搁这给谁打广告呢),但他还是耐着性子看了一遍又一遍。

 再结合上一世刷视频学到的零散知识,总算勉强搞懂了里面的核心逻辑:挖矿、区块链、去中心化。

 在他看来,挖矿其实就是一道 “sha256 哈希函数” 的数学题 。

 sha256就是把任意字符输入函数,都会生成一个 256 位的二进制数。

 这函数最精妙的地方,就是 “正向计算容易,反向破解极难”。

 而挖矿其实就类似于试密码,密码正确了他就给你这么一个256位的二进制数,你就得到了一枚比特币。

 就类似于大海捞针,不过是在数字的海洋里。

 所以挖矿就要有一个强大的cpu,不停地去试密码,直到试出一个正确的密码。

 而且根据白皮书上的说法,比特币时是有固定数量的,总共2100万枚。

 这也是比特币未来能爆涨的关键密码之一。

 在他看来,世间所有能长期保值、甚至大幅增值的东西,几乎都绕不开 “稀缺性” 这三个字。

 黄金为什么能当硬通货?

 因为地球黄金储量有限,挖一点少一点;

 古董字画为什么值钱?

 因为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,毁了就没了。

 而比特币,恰好把 “稀缺性” 做到了极致。

 不是 “大概有限”,而是用代码写死的 “绝对固定”,2100 万枚就是上限,挖完之后再也不会新增,这种 “总量可控” 的设定,从根上杜绝了 “滥发贬值” 的可能。

 更关键的是,这种 “稀缺性” 是透明的、不可篡改的。

 白皮书里写得明明白白,区块链技术又能保证每一笔交易、每一枚比特币的流通都可追溯,不会出现 “暗箱操作增加总量” 的情况。

 对于投资者来说,“确定性” 比什么都重要, 知道这东西不会像纸币一样被随意印钞稀释,

 才愿意长期持有,甚至越涨越买,形成 “稀缺→惜售→价涨→更稀缺” 的正向循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