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53章 定位高端(第3页)

 眼下的张伟豪,满心思都扑在 mini one 的发布会上的筹备上。

 从产品参数到品牌调性,每一个细节都在他脑海里反复打磨。

 经过多日的权衡,他终于敲定了核心策略:

 将 mini one 定义为国际品牌,剑指高价值客户群体,用 “华米合资” 的外壳,裹住自己 100% 掌控的内核。

 这步棋,走得既现实又无奈。

 当下国内手机市场的现状:洋品牌占据主流,消费者对 “国产高端” 仍存疑虑。

 若直白打上 “国产” 标签,再定一个高价位,大概率会遭遇 “不买账” 的尴尬。

 毕竟在多数人心里,“高端手机” 还等同于 “国外大牌”。

 于是他动了 “股权优化” 的心思:表面上引入米国合作方,让 mini one 看起来是 “华米合资企业”,生产、研发环节也穿插部分米国技术元素;

 但通过股权架构设计,核心决策权、利润分配权始终牢牢握在自己手里。

 “没办法,现在国人就吃‘国际背景’这一套。” 张伟豪私下跟高世东聊起时,语气里带着几分清醒的妥协,

 “先借‘合资’的壳子敲开市场,等品牌立住了,谁还在乎它是哪来的?”

 发布会的规划更是 “逼格先行”:国内魔都一场,米国硅谷一场,两场发布会同步直播,从场地布置到嘉宾邀请,全程对标国际顶级科技产品的规格。

 张伟豪要的不是 “卖多少台手机” 的短期收益,而是先把 “mini one 是高端品牌” 的印象刻进消费者心里 ,他深知品牌定位的 “不可逆性”:

 若一开始就站稳高端赛道,即便日后推出中低端产品,

 消费者也会觉得 “是品牌回馈大众”,欣然接受;

 可若从低端起步,再想往上走,只会被贴上 “想钱想疯了”“低端品牌装高端” 的标签,举步维艰。

 就像前世的手机市场,有的品牌靠性价比起家,后续冲击高端时,即便配置拉满,也始终摆脱不了 “性价比” 的刻板印象;

 而有的品牌从诞生起就定调高端,哪怕偶尔推出入门款,也能维持住品牌溢价。

 为了夯实 “高端” 标签,张伟豪还在细节上做足了功夫:发布会邀请函采用金属材质,刻有专属编号;

 现场展示的 mini one 样机,每一台都经过手工打磨,机身纹路、屏幕亮度都做了统一校准;连发布会上的讲解话术,

 都避开了 “性价比”“亲民” 等词汇,转而强调 “设计美学”“用户体验”“技术创新”。

 比如 usb 接口的通用性、mini z1 系统的流畅度、集成基带的稳定性,每一个卖点都紧扣 “高端用户的需求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