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73章完整的生态链(第3页)

 对他而言,该花的钱一分不少,该缴的税足额缴纳,不该占的便宜绝不多占。 

 自己要真要政策支持,首接找杨斌协调远比跟地方政府周旋更省事。 

 这正是他的底气所在:铸梦基金的现金流充裕到惊人,根本不用靠地方政策填补缺口。 

 换作其他企业,早就抓住机会漫天要价,可张伟豪另有考量。 

 主动放弃这些明面上的优惠,实则是给杨斌递上的投名状。他清楚,自己在国内的每一步布局,杨斌都看在眼里;而杨斌的反馈,自然会传到高层耳中。 

 让领导们知道自己是实打实的爱国商人,不是挣了钱就润的那种人。 

 “我们西部电子希望通过在鹏城的投资,能够加快推动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。”张伟豪刻意加重了语气,目光扫过规划图上成片的厂房区域, 

 “希望不久的将来,能将这一片地区打造成千亿级别的电子产业集群。” 

 郑云周没听出话里的深层意味,只当是企业家的情怀表态,连忙附和:“张总这份格局令人敬佩,有您这话,我更放心了。 

 明天我就让国土局把挂牌方案报上来,咱们争取一周内完成摘牌!” 

 郑云周态度的快速的转变,张伟豪看在眼里。 

 他理解这些地方官员的苦衷,像李子镕这样的人物,如今己是三星集团的核心继承人, 

 再过几年真正执掌全局,那可是能首接与各国顶层对话的存在。 

 地方官员巴结这样的人物,本质上是为地方发展争取更多可能性,无可厚非。 

 这种认知,是他穿越以来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真正体悟到的。 

 上一世的他困于阶层,只看到外资企业在国内享尽优惠政策的表面,却不懂背后的深层逻辑。 

 如今置身其中才明白,那些看似"倾斜"的政策,换回来的不仅是实打实的就业岗位和税收,更关键的是完善了国内残缺的产业链条。 

 就像早期的电子产业,正是靠着外资企业的技术转移和配套落地,才慢慢搭建起从零部件到终端产品的完整生态。 

 一个完整且自主的工业生态有多恐怖? 

 看看西方的技术封锁就知道了。 

 曾有人说,对华夏的技术封锁,最终只会逼着我们自己突破壁垒,这话半点不假。 

 他知道那些西方企业靠着技术垄断攫取的超额利润有多惊人,而一旦华夏企业打破这层壁垒, 

 靠着完整产业链的成本优势和创新能力,对西方高科技产业的附加值将是毁灭性的打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