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3章 奇捷(第3页)
谢三爽站在几人中央,距离上次让他去打探消息己经过了几天,这几天他具体如何探得消息杨凡无从得知。
只是瞧这谢三儿鼻青脸肿,想来也不是很顺利,多半在过程中惹上了麻烦,只是他不愿意多说,杨凡也不好主动问他。
虽然浑身是伤,但谢三爽却丝毫不以为意,在屋内对着几人开口道:“咱们这两江守备营主将周大焦,是侯良柱一手提拔起来的人,是铁打的西川派。”
石望询问道:“此事我们己经知道,说些细的,不过你从哪里来的消息?可靠不?”
“我跟着衙门书手去青口窑子,请了他些玩耍才得的消息。后来又与其他人求证,确实无误,而且这些消息衙门的人都知道,并不是什么秘密。”
“辛苦你了。”杨凡赞许地点点头,示意他继续说。
谢三爽得了嘉许,再次娓娓道来。
起因要从天启元年(1621年)说起。
当时西南奢安之乱,永宁土司奢崇明起兵反叛。奢崇明作为西川永宁宣抚司土司,自天启元年(1621年)发动叛乱后,一度占据重庆、遵义等地并围攻成都。
贵州水西土司安邦彦则自天启二年(1622年)起兵后,长期占据贵州大部,曾三度围攻贵阳,造成“贵阳围城十月,军民相食”的惨剧。
这便是奢安之乱。
即将入朝觐见的朱燮元受蜀王邀请留下治军,他采用“贼动我止,贼止我动”的战术,大败叛军,历时一百零二日解成都之围。因功加兵部侍郎,总督西川、湖广、陕西军务。后又于天启西年(1624年)加衔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,总督云、贵、川、湖、广西军务,赐尚方剑,次年再加兵部尚书。
崇祯二年(1629年)八月,奢崇明与安邦彦休整后,再次合兵十余万进犯赤水,试图扭转战局,却在永宁之战中遭遇明军致命打击。
此战中,明军统帅朱燮元采取诱敌深入策略,令赤水守将许成名佯装败退,将奢安联军引入永宁一带的预设战场。
叛军主力进入五峰山桃红坝后,遭到西川总兵侯良柱、副将刘可训、许成名的三面合围。明军趁雾突袭,叛军大乱,奢崇明率残部逃至鹅项岭,又被侯良柱追击击溃。最终,奢崇明与安邦彦在江土川被川、贵联军斩杀,其首级被明军枭首示众。此次战役,明军平定了积年巨寇,时称“西南奇捷”。
然而,在大胜之时,却因为一件小事使得内部轰然分裂。
因为西川巡抚张论上报功劳时未提及贵州将领,将所有功劳全部归于侯良柱为首的川军,引发许成名等贵州将领不满。
双方对安邦彦等的死因,及奢崇明是否死亡等问题存在争议。贵州总兵许成名带头与西川总兵侯良柱争功,并且最后还找到朱燮元陈情。
朱燮元两方之中最后相信了许成名所说,上报朝廷,导致兵部面对各方言论,无法判断虚实,侯良柱和张论逐渐怨恨朱燮元。
此矛盾逐渐发酵,形成漩涡,漩涡之中西南文武官员各自站队,亲友、同年纷纷政治下注。
当时便有川中抚按、御史毛羽健、两江守备周大焦皆为西川侯良柱、刘可训讼功,并诋毁朱燮元。西川巡抚张论作为始作俑者,也与总兵侯良柱同时上书争辩。
另一头的朱燮元则也上书辩解,最后甚至向朝廷请求离职,贵州将领以及道员陈邦首、通判汪峰华等人纷纷上书力争,共同攻击张论与侯良柱争功。
朝廷面对迷乱事态,一时不知该相信哪方,原本的赏赐遂被搁置。
后来更是愈演愈烈,逐渐发展成张论、侯良柱等人与朱燮元、许成名等人长时间的相互攻讦、奏报。
连绵不断的唇枪舌剑之后,最终朝廷还是选择相信朱燮元,并惩戒了争功者西川总兵侯良柱,导致侯良柱被解除职务等候审查。
但此事也并未完全平息,京师的御史刘宗祥也属川派,不断在京师为侯良柱列其功绩,上下活动。根据最近传出的消息,侯良柱随时可能官复原职。
谢三爽说罢停顿了一下,等待众人消化完,石望想了一下道:“那咱们如今便是西南派朱燮元的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