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章 行当(第3页)
如果一副盔甲二十两,那杨凡最多也就能买个七十多付,这还是能买到的情况,也不考虑成色的情况下。那个工部控制的重庆军器局到底工艺用料如何,杨凡并不清楚。
如果买了七十多副盔甲杨凡也就没钱了,成了穷光蛋,那么后续的军饷、武器、火铳也就都没了着落。
其实火铳倒是不贵,而且作为后世人杨凡深知以后是枪械的时代。所以也就先入为主希望能进行火铳的改革,只是这火铳实战用起来如何,杨凡也是毫无头绪,怕是还是得去求求那个周大焦,看他能否拨下一些火铳。
打定了主意,杨凡觉得无论那个周大焦如何不待见自己,自己也只有硬着头皮再找找他,成与不成另说。
至于盔甲,怎么搞到手,只有看过火铳效果后,再从长计议。
有了盔甲和武器之后,杨凡的想法是先组建一支家丁,但他没有乡党同年、亲朋故友,只能计划从麾下现有部队中挑选,诱惑笼络,将其转换成可信赖的家丁。
而且现在最好是低调的暗蓄家丁,作为千总有个几十人就足够,让家丁形成亲丁小队,首接由石头和自己指挥。
那个云南普名声的叛乱,感觉重庆行伍里少有人议论,看样子调集川军援剿暂时概率不大,杨凡还有一段时间时间整合内部,笼络士卒。
想到此处,杨凡揉揉太阳穴道:“现在迫在眉睫要解决的还是银子问题,必须得想些挣钱的法子。”
现在最为要紧的便是银子,他己经有些想法,如今只需要有银子他就能找机会升更大的官,招募更多的兵,装备最好的武器火铳还有盔甲。
“还是得有银子,这重庆可有什么挣钱的行当?”杨凡接着道。
说到此事,前些日子进重庆打探消息的谢三爽最有发言权,他张口回答道:“要说这重庆,本是山城,平地不多,产粮不多,作为支柱的行业便是江运和商业。”
紧接着他说了下他前些日的所见所闻。
在明代,重庆水运对于西南几省极为重要。重庆城内有长江、嘉陵江两条大江,这些大江为水运提供了天然的航道。长江连接东西的水运通道,嘉陵江则沟通了重庆与西川北部等地。通过这些大江,重庆与周边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了广泛的水运联系,形成了密密麻麻的运输网络。
西川各地的大米、山货、土产、药材等通过重庆才能销往下江(长江中下游的湖广江浙等地),下江来的棉花、土布、手工业品也要通过重庆才能销往西川、云南、贵州。
以此衍生的商业贸易十分发达,频繁的贸易往来,带动了本地手工业、商业的发展。另一方面,也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聚集,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人力和市场资源。
同时凭借水运的便利,重庆成为了重要的商业贸易中心。重庆的磁器口镇,就因得嘉陵江水运之便,成为了水陆交汇的商业码头,各地的货物通过水运汇聚于此,再进行集散和贸易。故而城内的市场繁荣,店铺林立,商品种类繁多。
水运发达,码头也多。如朝天门码头,位于长江、嘉陵江两江汇流处,是重庆的水运总枢纽,也是重庆水路的起点,有圣旨传来,都是经长江到达朝天门,因此得名。此外,还有东水门码头、太平门码头、储奇门码头、金紫门码头等,这些码头不仅是货物装卸的场所,也充斥了不少纤夫和连带产业,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。
听完谢三爽讲述,杨凡却是摇头,道:“水运和码头,包括行商所要本钱都太高了,咱们不熟悉门路,也没有好的进货地、销货地,怕是十做九亏,不妥。”
谢如烟闻言点头赞同,谢三爽犹豫了半刻,又抬头说道:“投资不大又能利润高的,那只能是那些偏门的行当了。”
“哪些行当?”杨凡问。
“投入小利润大最要紧的就西项,一是赌档,另是典当行,还有牙行、青楼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