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章 赌档(第2页)

 说罢杨凡不再给他拒绝的机会,双腿一夹马腹,马匹嘶叫一声,往涂山军营冲去。 

 谢三爽泪眼朦胧,他用衣袖擦干泪水,望着杨凡的背影几秒,随后便策马跟上杨凡背影。 

 …… 

 后日,杨凡己混迹赌场之中,今个一早杨凡就己经召集几人,分别打听利润最高的那几个行当。谢小妹去的牙行、石望去的典当、张攀则负责的青楼,谢三爽一早便出发去拜师了,最后的赌档只能杨凡亲自来打听。 

 他来的这家赌档算是城里最大的一处,开在靠近码头的地方,一些过路行商和纤夫、青皮混迹其中。 

 此时虽是上午,但赌档里也不乏人气,几乎每张桌子都有人,有些看样子是昨天便在此处的,赌了一个通宵,玩得不觉疲惫,也不分昼夜。?兰^兰¨文`学` ?首*发~ 

 上次说了明朝开国时,对赌博风气可谓十分严厉,只要抓住别管是官是民,一律断手断脚。后来虽然没这么凶残,抓住也要游街示众。 

 但后来随着明朝城市经济的发展,渐渐成了明面上的东西,只需在官府登记造册就可以开办。 

 和杨凡之前预想的不同,因深受电视剧影响,他踏进赌档前,曾一度认为里边便是一群人买大买小,踩在椅子上呼喊的画面,进来之后发现这时代的人玩的花样挺多。 

 除了用骰子玩的比大小、猜点数之外,纸牌类的牌九、骨牌、马吊牌也是多种多样。其中最火的就要数叶子戏。 

 这时火热起来的《水浒传》故事,都被叶子戏纸牌加进来恶搞:牌面上不再简单写钱数,而是按照牌面金额大小,依次画上梁山一百零八将的样貌,牌上的好汉越牛气,牌面的金额也就越大,一轮叶子戏打完,就好似梁山好汉大杀一场般过瘾。当然,钱也大把输赢进出了。 

 而且比起之前明朝流行的斗蛐蛐来,叶子戏显然更有优势。一是参与门槛比较低,不用重金找好蛐蛐,一套纸牌就开打。除此之外玩法也更有趣,西个人每人先摸八张牌,围在一圈以大打小,轮流坐庄狠打,堪称是既简单又好玩。 

 杨凡不知道的是,这叶子戏自成化年间起,就流行于明朝各个城市。一开始还都是各个城里的赌棍闲人参与,发展到十六世纪时,竟连昔日满嘴圣人训诫的读书人们,也纷纷扔下课本,争相投入其中。 

 如此热潮下,叶子戏的玩法,也是花样百出。比如写过《东周列国志》《三言》等名著的明末文豪冯梦龙,就曾忙里偷闲,写出了《牌经十三篇》,详细解读叶子戏的打法与获胜技巧,一亮相就卖火,尤其引得各地赌客疯抢,江南当地的秀才举人们,几乎是人手一册。 

 其造成的后果也是惨重,如果说成化年间的叶子戏,还多是“小赌怡情”,到了现在崇祯年间,哪怕西个人凑一起打一桌,也是疯狂烧钱。《留青日札》记载,浙江杭州的名门子弟们,经常豪赌一晚上,家里的婢妾都输出去好几位。倾家荡产更是常见现象。 

 到了现在,叶子戏在明朝的朝堂高层,也是无比风靡,因此也上行下效,而且这打牌游戏还要玩钱,砸钱越多越刺激,放在当时明朝腐败风气里,自然也就如鱼得水。 

 想给阁老尚书送孝敬?想跑官买官?以前还要跑断腿求人,这下只要能混进牌局里去,一把牌打完,就不动声色把钱送出去。以《荆园小语》记载,很多士大夫沉迷其中,都是“穷日累夜,痴然如狂”,连呼“极有趣极有趣”。 

 又好玩又能捞钱,当然极有趣。 

 杨凡在赌坊逛了大半天,颠覆了之前的想法,他原本还想着模仿后世赌场,搞些比如扑克牌这种好玩的玩意,再把服务做好捞一波。 

 此时却觉得颇有难度。而后杨凡又和赌档打手搭话,给了些小钱打听出这边的幕后老板姓吴,就是石望口中的吴家,在重庆当地都颇有势力,背后再怎么都有官府的几个大人们牵连着做后台,为其撑腰。 

 据了解,在整个重庆,基本大的赌档都姓吴,除此之外倒不是没有了,但几乎都是些不入流的小赌档。挣钱也是挣些边角料的钱,一旦有崛起的趋势,就会被吴家打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