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2章 点兵

 饶是如此,开拔银的事情也勉强算是有了结果。.g¨u`g_e?b.o?o·k?.,c_o?m.这些人揩了油、收了银子自然也开始整兵备战。 

 两日后,上午。 

 周大焦在校场集合了两江守备营所有士兵,今天谢士章要检阅军队,紧接着部队便要开拔,启程去云南协助滇兵平乱。 

 校场里,杨凡站在千总一部的最前端,他环顾西周,自觉颇有意思,还从未见到两江守备营的人这么齐过,许多面孔更是从未在校场见过。 

 他同时也在打量那些千总二部、三部的兵,两江守备营普通士兵就算加上折食银也就大概八钱,这点银子能让他们过江守城,就算周大焦有本事了。 

 现在要让这伙人跑到外省平叛,真有些强人所难。 

 视线越过二部三部,远处还有五十多个精锐捍卒,其中甚至还有十几人牵着马,重庆多山,骑兵并不多见。 

 那五十人又和其余普通士兵不同,不见瘦弱,几乎个个身强力壮,想必那就是周大焦的宝贝疙瘩——他的家丁亲兵。 

 亲兵也是他的家丁队。明朝家丁起源于正统朝,宣大巡抚罗亨信最早提出建立家丁,最初来源是卫所兵。是将领于正式军队外私人组建的亲信精锐队伍,不属于兵籍。 

 他们待遇比一般军士要高,能配备精良武器和优质盔甲。同时家丁也只效忠于将领个人,而非国家,好的方面是兵为将有,两方命运绑定,待遇良好,士气充足,在边防和一些小规模战斗、平叛中发挥过作用大。?白`马.书.院^ `已\发!布`嶵_欣`蟑-劫! 

 但在另一面存在以家丁名义领空饷的事件,损公济私,加重财政负担;将领不管去哪家丁都是绑定,导致军将依靠家丁更加恣意纵横,不听调遣,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。 

 而少数家丁与普通士兵待遇相差大,自然打起大仗来也怪不得普通士兵不愿卖命,故而此时明军小仗能打,大仗难打。 

 杨凡实际上也有家丁,就是张攀、石望等人。而且这段时间在麾下还笼络了不少士卒,训练和给他们的好处都没短过,勉强能算半个家丁使。 

 杨凡眼中那些周大焦的家丁超过半数都身着明盔明甲,此时和三个千总部的普通士兵站在一块,更显趾高气扬、高人一等,根本就是用鼻孔看人。他们的饷银便是周大焦亲自发的,听说每人有一两五钱,并且从不克扣缩减。 

 反观其他普通士兵月饷就算满算也就八钱而己,还有上官吃拿卡要,朝廷再拖欠个几个月,一年到头能拿一半都阿弥陀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