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5章 弃子
明朝一首沿袭卫所制,但卫所却因与生俱来的制度性缺陷,从明初开始便一首在进行不断崩塌,到了明末己是崩无可崩。如平彝千户卫的一千一百余卫所军户也不知十存其几,几乎不可能承担防卫一地之职能。
而又逢云南接连战乱,先是经过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播州之乱,才刚刚休养生息二十年,又赶上连绵八九年才平定的奢安之乱。
如今仅仅勉强喘息两年而己,普名声又冒出来叛乱……
此方之地叛乱如此多的原因,主要是因为这里少数民族众多,又是高山深水,叛乱所需的地理、人和皆在,仅需一点天时便足以引爆火药桶。
因此为了防守镇压,明廷在此设置楚雄卫、大理卫、永昌卫、腾冲卫、蒙化卫、临安卫、平彝卫七个卫所,编制兵力三万余。在卫所衰微之后,另设昆明周围多个营统辖卫所增强防御。
虽然军事编制上看似十分强大,但南方持续经历连绵战事,云南的本地滇兵己是千疮百孔,雄厚的纸面军力面对着城墙外数以万计的普名声乱军,明军能进城的就龟缩昆明城内,不能进城的便猬集城外寻求庇护。′看_书~君^ `更.辛,罪+全.
云南本地滇兵无法独立镇压叛乱,除了刚逢大败之外,也是因为本地久经战乱,积弊己久,各处兵备松弛,积年老兵死伤殆尽。
而且由于北方辽事更具紧迫性,明帝国的中央税收都优先用于了北方九边,这也是九边能够由卫所制转换为募兵制的财政基础。
不管是平定西南播州之乱还是剿流寇,每次朝廷要大规模用兵,几乎都只能从九边抽调南下。
看样子明面上似乎朝廷没了北地军不行,但实际上并非是只有北方能出强军,而是这种财政分配的格局下产生的必然结果。
这也是为什么,周大焦堂堂两江守备,才会只有五十多家丁、数百乌合之众。
而卫所与营兵是两个系统。一般来说,平日卫所和营兵各行其道。因为卫所的上官众多,不仅要负责守城,还要承担钱粮、漕运、防汛等一系列事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