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1章 人才(第2页)
见几人都没有好的人推荐,杨凡也是苦恼。这等人才唐家应当认识得多些,只是打心底杨凡不愿意让唐家过多参与自己军队的事情,特别是眼下骨干班子的搭建。
因为两方在商业上己多有合作,若是部队也是对方的人,怕是情况更复杂。
好在杨凡手上还有一个长江时报!
于是在这几日的时报内容上,杨凡加了大量关于兵事的内容。^2.八~墈^书¨蛧? ?首-发′挑起了重庆读书人对于这个时局兵事的讨论。
在明朝读书人口中,行军打仗相关知识属于“兵学”范畴,也可称为“武学”。此时有许多兵学著作。如《武备志》这等,涵盖军事理论、战略战术、兵器火器、军事地理、军事后勤的兵书。
民间自然也不乏对此颇有研究之士,杨凡在时报末尾刊登招募信息,招募方是两江守备营,招募职位是军事赞画,月饷五两,同时不计入军籍。
杨凡给出的五两月饷对于重庆士子来说,己算是诱惑力十足。毕竟不是每个读书人都能当官的。当官除了要有个人实力,最要紧的还是朝中还要有人帮衬。
若是没有背景,那要想当官,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,难得很。
可以说大部分士子都是当不了官的,家境好的不说,大不了像唐文卓这般继承家业。家境一般的,便只能给别人的幕僚或者师爷,甚至只能做个能读会写的书手,勉强混口饭吃。
因此在长江时报的招聘广告发出去之后,第二天报社就挤满了前来应聘的士子,把门口围得水泄不通。
逼着杨凡派出为数不多的士兵们到门口维持秩序。他自己则亲自面试,这一谈就面试了十几个,一整天过去了,杨凡整个人都在崩溃边缘。
这些读书人全读的西书五经,并以程朱理学注疏为标准。说起事来摇头晃脑,一套接一套,还时不时的引经据典,表达一下对杨凡这个武官的藐视,和读书人的清高。
如若不是杨凡给的五两月饷太过诱人,这些书生是万万不可能来军营这等有辱斯文之地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