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8章 纤夫(第3页)
如此算来,光是一月开销就得超过一万两。这些钱光靠朝廷下发的军饷是铁定不够的,朝廷给两江守备营的核定军饷是每兵六钱,就算按三千二百的军饷朝廷都如实准时发放,也才刚刚两千两。
更何况朝廷根本不会按时按量发饷。
也就是说,为了养军,杨凡至少每个月要从私人腰包里摸出八千多两银子。
众人齐齐吸了一口冷气。
而且要知道明朝历来“重边轻内”,这个时期的明军最精锐的是北地边军,边军军饷也比内地军队多。
但就算是边军步卒月饷,通常也仅为一两五钱,骑兵多些,也才为二两白银。内地营兵饷银低于边军,内地步兵月饷多为一两白银左右。
骑兵略高,是一两二钱至一两五钱。到了西南等内省,像是两江守备营这等不要紧的营伍,折银后更是只有区区六钱银子。
就这么一丁点银子,朝廷还时常拖欠不下发。
所以当杨凡说出普兵月饷二两之后,己经将两江守备营的月饷架高到了边军之上。
最兴奋的莫过于高源和阎宗盛,两人本来还以为只有出征打仗,才能多挣一笔银子。却没料到杨凡如此慷慨,平日军饷都如此之高。
在众人热烈的庆祝下,石望正式成立中军部。与此同时,杨凡用三天的长江时报将募兵信息弄到重庆人尽可知。
但杨凡最想要的兵源里,并非在街头小巷,而是在码头、江边。
重庆位于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,川江航运的咽喉之位,承担着西南地区物资运输的核心功能。往来的川江船只数量庞大,每年数千艘木船经过,航运规模可见一斑。
但因多峡谷险滩,水流湍急,船舶逆流上行必须依靠纤夫拉纤。
纤夫多为贫困流民或破产农民,拉纤虽极其辛苦,还有风险,但如今社会动荡,这一群体还是越来越多。
明代文人诗歌中亦是多次描绘峡江纤夫的艰辛,如高启的“鱼复浦上石累累,恰似侬心无转回。船归莫道上滩恶,自牵百丈取郎归”。
而对于杨凡来说,纤夫和矿工一样,属于最顶级的兵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