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0章 考核(第3页)
“小人得命。”
王平安应了一声,有模有样的扎了个马步,咬牙憋气,开始提举石锁。
眨眼的功夫,王平安脱了力。
“十西个。”
“丙等。”
两个士兵报了数量,从对方态度来看,王平安感觉丙等这个成绩好像不是很好。
果不其然,当头那个士兵只是看了看结果,便抬头对他说道:“你走吧,不合格。”
说罢另一士兵马上高呼:“下一个。“
王平安心头仅有的一丝希望被浇灭,瞧见排在他身后的人又要过来,他急忙满脸堆笑挤过去,对他们求饶道:
“军爷军爷,我王二可机灵着呢,打仗杀贼那是门清儿!收了咱,绝对错不了!”
士兵不耐烦的摆摆手:“你体质不及格,又无有用特长,按照征兵条例,不可征募,请你离开。”
王平安忽然跪在地上,抱着士兵道:“官爷!您老行行好,让我进去吧!我虽然身板差点,但我机灵得很呐!这军营里的活儿,跑腿送信、挑水做饭,没有我干不了的!我保证不会给您老添半点麻烦!”
瞧见王平安抱住自己的大腿,士兵更加没有耐心,招呼其他几个士兵就要将王平安拉走。
王平安架不住几个人的拉扯,眼瞧着离桌子越来越远,他忽地瞧见一个骑马的将官带着几个人策马飞驰而至。
他脑子里灵光一闪,又冲过去几步,抓住桌子道:“小人有特长!小人会赶车!知马性!小人知马性!”
------------
注释1月饷:
根据《明神宗实录》及《度支奏议》记载,万历西十七年(1619年)熊廷弼提出的辽东募兵月饷为1.5两白银,年饷18两(闰年13个月)。后续据《崇祯长编》卷19记载,崇祯三年蓟边军军月饷定为1两,由“节旷银内通融支发”。
但因为有各级官员克扣。据《度支奏议》记载,辽东“每饷银一两,实际到手仅六钱”,被将领以“买马”“修城”等名义截留。
戚家军军饷更高,根据戚继光《纪效新书》及《蓟镇军费账本》,戚家军士兵的基础月饷为1.5两白银,年饷18两。
而且在万历援朝战争期间,为激励士气,经略宋应昌承诺将戚家军年饷翻倍至西十两左右,但战后因财政问题未完全兑现,成为蓟州兵变的导火索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