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4章 大使(第2页)

 杨凡点头称是,解释道:“正所谓重赏之下方能有勇夫,在下也是想的月饷给得多些,来的兵勇也多些,能挑选的空间也就更多了。” 

 陈士奇抚须而笑,越看杨凡越顺眼,他最在意的就是自己知兵的名声,若是重庆能出一支能战强兵,日后对自己仕途有不少助力。-白!马?书!院` *追/蕞-薪′彰?节+ 

 “招了多少兵勇了?” 

 “回陈大人,昨日手下人报上来的数,己经有精壮兵卒八百五十七。” 

 “妙妙妙!” 

 陈士奇拍手称快,杨凡这人这事做得颇得他性情。 

 短短不到一月,就招兵八百多人。这人虽然不多,但全是实打实的实兵实额。而且据陈士奇打听,新兵考核要求可不低,所以新兵都非滥竽充数之辈。 

 现在的守备营,想比之前乌烟瘴气的两江守备营,己是不可同日而语。 

 此时 

 屋外楼梯一连串脚步响起,看样子石望己经接到了人。 

 杨凡和陈士奇都是正五品文武官,站起来相迎有失身份,只是端坐等候。 

 但并不妨碍杨凡目光灼灼盯着门口,石望开门后侧过身,将门口位置让出来,在两人目光下,一个不足一米六的矮胖男子出现在面前。 

 杨凡呆住了。 

 让他呆住的并非是对方的身高,亦或是对方圆滚滚的肚子,而是对方戴着的那副金丝眼镜。 

 眼镜?这玩意现在有了吗? 

 杨凡不懂,于是扭头看向陈士奇,却见陈士奇面色如常,只顾着热情的将小胖子拉了过来,看样子此物是在大家认知范围内的。 

 实际上的确是杨凡孤陋寡闻。宋朝就有了叆叇,到了明朝初期,眼镜更是通过西域商人和海上贸易渠道不断流入。景泰年间(1450-1457),张宁在《方州杂录》中记载,明代宗曾赏赐胡宗伯一副金框眼镜,镜片“如钱大者二,形色绝似云母石”,可折叠收纳,佩戴后“字明大加倍”。 

 后来这个时代的眼镜主要用于矫正老花眼,如郎瑛记载的“老年人可用以观书”。其价格昂贵,初期多为宫廷赏赐或富商购买,如张宁提到的眼镜“非贵人不可得”。但随着崇祯年间苏州工匠孙云球发明“随目配镜”法,磨制24种度数的镜片,并编写《镜史》推广技术,使眼镜价格降至“二三分银子”,普通百姓亦可负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