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0章 演练(第3页)
王平安他心里有些不服。
伍长月饷比普通士兵多五钱银子,要论学字,王平安他学得最快,该让他来当这伍长才对。
就是中军部的书手非要说他体能不行。
他暗自嘀咕,体能算什么?能打能杀又算什么?上了战场,还得脑子活才能打胜仗……
一边想,脚下一边跟着伍长出了营房。
营房外,天地间仍是一片漆黑,除了零星灯笼照亮几处角落,其余地方几乎伸手不见五指。
伍长带着众人快步找到自己旗队的位置,默默汇入队列。
周围悄无声息,只有密密麻麻的甲胄摩擦声此起彼伏。
视线所及也尽是漆黑,只有点点灯笼在游走,这些灯笼除了队甲在持灯引领士兵,还有其他零散灯源西处移动。
王平安起初没看清,首到一个镇抚队宪兵举着灯笼从他身前经过,他才惊觉今日的训练似乎和往日不同。
-----------------
注释1:
明朝崇祯年间,深夜部队集结的鼓角信号通常为擂鼓三通,间或伴有铜角吹长声。
彼时部分大营引入号炮作为辅助信号,如《明季北略》载卢象升部“以砲声为号,一响集队,二响起行”,号炮声威远震,尤适旷野或大规模兵团调度,却未完全取代传统鼓角。
戚继光《练兵实纪》规定紧急集合需“擂鼓三通,各兵火速到营前集队”。鼓声雄浑传远,适合深夜大营调度。
《武备志·军资乘》亦载铜角“吹长声为‘天鹅声’,催兵集队”,故深夜集结常鼓角相和。
若遇敌军夜袭或紧急军情,明军强调“暗集”,严禁燃火把、灯笼,以免暴露目标。所以营中各哨、队设有“号灯”。
据《武备志·军资乘》,“夜营用灯笼,书队伍号数,立竿揭之”,平时悬于营垒,黎明集结时可临时持行,供什长、伍长引领士兵至教场集合点,避免混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