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4章 晚会

 他抬眼望去,却发现对方也在看这个方向,两方目光在半空中撞个正着。?m·a!l,i′x\s~w!.?c?o~m? 

 对方脸颊一红,慌忙低下头去,眼观鼻鼻观心,不敢再抬头。 

 杨凡心口忽地涌上一股莫名的酥麻暖流,像被羽毛轻轻搔过。 

 恰逢此时,左侧的陈士奇凑过来似有话说,杨凡只得转回头应答。 

 为不打扰旁人,陈士奇压低声音:“杨大人这新腔新曲着实不俗,许多大大小小的鼓我都未见过,还融了西域乐器、西洋技法,还有巴蜀野趣,竟还带些弋阳腔调。” 

 “陈大人过誉了。” 

 此时的重庆,因地处巴蜀文化核心,又凭长江航运成西南商贸枢纽,戏曲生态正呈“雅俗交融、南北汇流”之态。 

 川剧尚未完全成型,却己见多元声腔融合的雏形:主流是百搭的弋阳腔系,虽被文人视作“俗调”,却因字多腔少、叙事性强,适合演绎《三国》《列国》等历史大戏;另有士大夫执念的昆腔,以及入蜀的秦腔、楚调等。 

 他们一面厌弃昆曲“靡靡之音”,宴请文人时却又必点《长生殿·密誓》这类词工律严的昆腔; 

 一面又把《茉莉花》填上通俗易懂的川话新词:“茉莉花呀开得白,妹儿船头浣纱来”,再用竹琴、瓷碟伴奏。?墈?书¨屋` ¢耕¢薪\最¢全- 

 美其名曰“采民间灵气,补雅乐之刻板”。 

 杨凡这几首曲子,既留原曲核心律感,又融了巴渝吹打与其他腔调,成了“在规矩里撒野”的新雅乐,算是大胆尝试。 

 陈士奇忽然低声叹,杨凡见状,忙问缘由。 

 “本官也想听谢大人改后的新腔,只可惜,不知何时才能听到。” 

 杨凡疑惑:“陈大人何出此言?” 

 “本官即将调任贵州兵备。” 

 “这……” 

 说起来,杨凡与陈士奇初遇时并不愉快,相处后发觉对方虽偶有小贪,却是个肯办实事、积极上进的文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