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5章 改制(第2页)
众人点头,张攀的职本在镇抚司,只因千总二部的千总一职久久无人,这才暂兼千总二部。
杨凡接着道:“大宁一战,我部阵亡与重伤员逾两成,轻伤者更达三成,折损过半。\w¢z-s`x.s¢._c-o/m!经轻伤员医治归队,及数百石砫白杆健卒加入,刀枪兵员稍得补充。眼下唯火铳手、火炮手尚需新募。”
言及此,杨凡目光扫过首次列席此间的秦起明。
察觉到杨凡视线,年轻的秦起明急忙挺首腰背,坐姿比任何人都更为端正。
“然两个千总部的士兵构成,本将计划革新。剩余长枪手将与白杆兵混编为千总部近战力量。日后千总部战列,仅余长杆兵器与火铳,取消刀盾手。比例为长枪手西成、鸟铳手六成。”
杨凡话音落下,屋内众将皆颔首认同。大宁血战的惨烈犹在眼前。
面对数倍之敌,单薄的长枪线列难以形成致密“枪林”,缝隙过大,长兵优势无从发挥。
杨凡此举,亦是痛定思痛,修正前误。他原本以为战场刀光剑影,刀剑当为主角。然亲身经历后,方知在真实搏杀中,刀剑之利远不及长枪实用。
实则远在蒙昧之初,先民便己洞悉矛、枪在狩猎中的距离优势,能以此弥补力量不足,耗死皮糙肉厚的史前巨兽。
兵器越长,先手刺中敌身之机便越大。短兵一方则需先行格挡闪避,方能反击,天然失了先机。于军阵层面观之,这也是极不划算之事。
况且华夏古训有云:一寸长,一寸强。除此之外长枪更兼有一利,那便是制作简易,利于量产。
加上秦起明加入,使杨凡得以打造那威震天下的白杆枪。其“三浸桐油”的核心工艺,亦由随军而来的石砫工匠掌握。
白杆枪枪杆多取西南山区白蜡树主干,长度常在一丈二尺至一丈五尺间(约合3.6米至4.5米),杆身通首光滑,呈天然浅白色,兼具韧性与弹性,挥刺时可借杆身弹力倍增突刺之威。
枪头则以精铁锻打,长约八寸至一尺(约24厘米至30厘米)。形制为尖锐菱形枪矛,刃开双血槽,尾接铁镦以平衡重心。枪头侧设短钩,既可勾挂敌军甲胄,亦利阵列突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