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9章 间隙(第3页)

 然数万人的招安,绝非一蹴而就。 

 条款需反复推敲,就抚细节需逐一敲定,更何况还有车厢峡南口卢象升的强烈反对。 

 卢象升是明确反对招抚流寇的,也是陈奇瑜麾下唯一坚持“剿尽杀绝”立场的人。 

 他多次从车厢峡南口阵地赶到县河铺,与陈奇瑜当面力争。据杨凡了解,卢象升详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。 

 他认为车厢峡是“天亡流寇”的绝佳时机,流寇己被困三十余日,粮尽弓朽、死伤过半,己完全具备彻底歼灭的条件。 

 因此,他向陈奇瑜力谏,明确提出“贼势己穷,当乘此尽剿,若纵之出峡,必复为乱”,坚决反对接受投降。 

 但陈奇瑜因急于平定内患,未采纳卢象升的忠言,坚持推行“招抚”之策,甚至下令各部明军,只要流寇不擅自大股出谷,便需“按兵毋杀”。 

 李自成己多次往返县河铺,但受抚事宜始终未能最终落定。 

 然而车厢峡内的流寇显然己等不起了。自六月陷入这绝地,至七月下旬,己被围困约三十余天。 

 此时正值秦巴山区雨季,阴雨连绵不绝。流寇的弓弦尽皆腐烂脱落,刀剑锈蚀不堪,人困马乏,粮草断绝,每日都有将士活活饿死。 

 期间还遭遇连续暴雨,导致山洪暴发,峡水大涨,马乏草料,马匹挨着被宰杀充饥。 

 但最致命的,还是粮道彻底断绝。 

 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 

 注释1: 

 《明史·卢象升传》明确记载:“车厢峡之困,象升力言不可抚,奇瑜不从。象升遂与奇瑜有隙。” 

 《明季北略》卷十二亦载:“郧抚卢象升遗书奇瑜,言贼势难抚,宜急击。奇瑜得书,置不省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