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87章 复叛(第2页)
车厢峡事件成为明末流寇的转折点,暴露了明廷招抚政策之失败。
《明史》评陈奇瑜“无大计,遽许之”,以致“贼遂尽杀监视官五十员,攻陷麟游、永寿,势不可遏矣”。?咸-鱼?看?书~网¢ .已?发?布?嶵!欣?漳·结~
《明季北略》更尖锐指出:“陈奇瑜报降贼三万六千有奇……诸贼举无降意,徒以饥疲困于地险不得逞,既度栈道,己出险,渐不受绳束,仍事杀掠”。自此,流寇如鱼入海,声势复振,闯营等部终成明廷心腹大患。
许多记载与今之论者,皆归咎于陈奇瑜收受流寇贿赂,方应允招抚。
然杨凡觉得,真正官至五省总督这等高位,真是欲敛财自有无数人趋奉,所以贿赂实非主因。
更深层的原因,在于朝廷长期对流寇采取剿抚并用之策,为陈奇瑜提供决策先例。
明中期招安刘六、刘七起义的成功,以及万历年间平定哱拜叛乱时“剿抚结合”的策略,使陈奇瑜认为招安是解决民变的常规手段。他忽略了这些流寇己从“流寇”转向“政权争夺者”的本质变化。
此外,还有地方官员的应对惯性。陕西巡抚练国事等人长期主张“以抚为主”,认为“饥民可安”,这类观念经奏疏传至中枢,强化了招抚的合理性。
总而言之,车厢峡之降,是地理困境、诈降策略、财政压力、个人误判、多线作战、崇祯默许与朝廷政策共同作用之结果。
正如明末顾诚所言:“车厢峡之降,非奇瑜之愚,实明廷之衰也。”
但这些与杨凡暂时都没关系了。
……
“奉天承运皇帝,诏曰:
朕惟治世安邦,武臣之勳为重;戡乱定祸,将士之功为先。兹尔西川川东游击将军杨凡,忠勇性成,韬钤夙谙。迩者流寇猖獗,蹂躏陕南,尔奉调驰援,矢心剿荡。
半年之内,屡建奇功,石泉坝之役,尔突袭贼垒,斩获甚众,挫贼凶锋;康宁坪之战,尔督率士卒,摧锋陷阵,拔其坚栅,覆其巢穴,功尤懋焉;及至车厢峡围剿,尔扼守险隘,昼夜防堵,使数万穷寇困蹙不得出,终成合围之功。三战皆捷,厥绩甚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