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1章 毕懋康
重庆府郊外的军器局试验场上,寒风凛冽,却压不住场中的如火如荼。
密集如爆豆般的铳声不绝于耳,其间夹杂着军官短促的口令声和令旗挥舞,在冬日旷野中来回回荡。
试验场一端,从千总一部调来的一个步兵局火铳手己排成紧密的三列横队。他们手中所持,不再是需依赖火绳点燃的鸟铳,而是军器局历经数月艰辛、耗费无数心血试制成功的全新火器,自生火铳,亦即燧发枪。
铳身大体仍保持明军火铳的制式,然击发装置己焕然一新,其繁琐的火绳夹与火门盖己然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一具造型精巧、夹着坚硬燧石的击锤和一块竖立的击砧。
“第一列!举铳!”
“瞄准!”
“放!”
随带队把总一声令下,第一列士兵齐齐扣动扳机。
但闻“啪!”一声清脆撞击,紧接着便是击锤在强力弹簧驱动下猛力划击在击砧上,迸射出的火星瞬间引燃药池中的引火药,进而点燃铳膛内发射药,弹丸激射而出。
整个过程几乎瞬息完成,无需明火,无需时刻担忧火绳燃尽或受潮。
白烟弥漫间,第一列士兵迅速后撤,紧张而熟练地清理铳管、重新装填。-小¨税¢Cm*s* /最?薪?璋,踕^庚_鑫!哙^
“第二列!上前!举铳!放!”
“啪!”
又一片整齐轰鸣响起!,紧接着是第三列,如此循环往复,铳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,几乎毫无间断。其射击之密集与迅捷,远超往日使用火绳鸟铳之时。
因士兵们无需忧心火绳熄灭、无需在风雨中拼命护住火种、更无需因火绳明火与烟雾而彼此保持过大间距以防误燃。
因此他们得以紧密站立,构成更厚实、更具毁灭性的齐射火力。
场边高台上,参将杨凡、军器局大使虞承文,与一位身着便服却气度雍容的老者并肩而立。
此老者正是千里迢迢从南京赶来的南京户部右侍郎毕懋康。
杨凡目光灼灼,凝视场中行云流水般的轮射,脸上难抑激动与赞许。
他深知此新式火铳带来的乃是革故鼎新之变,其射速更快、队形更密、不惧火绳受潮燃尽,足以在野战中铸就压倒性的火力优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