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5章 寇起(第3页)

 书房内,茶香袅袅,兄弟二人的交谈声传出窗外,与宣抚司内尚未散尽的年节气氛融为一体。 

 多事之秋,窗外,是苍茫的川东群山,以及潜流暗涌的朝局与边情。 

 …… 

 自崇祯九年正月开始,流寇在荥阳大会后分兵多路,其中高迎祥、张献忠部东进凤阳,焚毁明皇陵,震动朝野。 

 至九月,流寇主力西返陕西,试图突破明军防线。洪承畴当时虽为三边总督加五省总督,但因长期作战导致兵力匮乏,仅能集结六千官军,且缺乏骑兵支援。 

 洪承畴派总兵曹文诏率三千精锐为前锋,自领三千督标后继曹文诏在真宁县湫头镇与流寇遭遇。 

 曹文诏虽初战告捷,斩首五百级,但追击时遭流寇数万骑兵伏击。 

 明军多为步兵,被包围后苦战数时辰,名将曹文诏力竭自刎,全军几近覆没。此役导致洪承畴短期内无力组织大规模进攻,更使流寇声威大振。 

 流寇在击杀曹文诏后,继续攻略陇州等地,洪承畴因损失精锐且朝廷援军未到,被迫采取“重点防御、分兵堵截”策略。 

 他一面加固西安城防,一面檄调贺人龙、左光先等部在潼关、商洛一线设防,但也无法阻止流寇的大规模流窜。 

 流寇通过“诈败诱敌”“分兵合击”等战术击败曹文诏,标志着流寇其作战水平从早期的流动作战向运动战升级。 

 李自成在此役后更是提出“以走致敌”的策略,成为明末流寇的重要指导思想。 

 同时湫头镇之战也凸显明军过于轻视流寇,曹文诏虽为名将,但孤军深入缺乏后援;洪承畴虽擅长剿抚并用,但受制于朝廷催战和兵力不足,难以实施有效围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