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21章 早朝(第3页)

 这番指控有理有据,首指朝廷应对失措的关键,中枢的犹豫与错误决策,导致卢象升这等强援无法及时北上。 

 此时朝堂之上一片哗然,众臣窃窃私语,有人点头称是,有人面露漠然,也有人兔死狐悲,物伤其类。 

 首辅温体仁立于班中,眼观鼻,鼻观心,仿佛未闻。 

 但他微绷的侧脸显露了他并非无动于衷。 

 张凤翼是他这一派系的重要人物。此前王家彦就曾弹劾过张凤翼,那日被张凤翼以退为进暂时化解。 

 当时清兵入昌平,都城戒严后,给事中王家彦便弹劾张凤翼坐视不救。张凤翼惧,为避崇祯帝追责,只得以退为进,主动请缨率军督师,称“愿提一旅之师,为陛下守蓟门”。 

 崇祯赞许,张凤翼以兵部尚书身份督师后,获得崇祯分派的一万二千京营作为首系指挥,京营副将周遇吉也立于他的麾下,还有宣府、大同两镇九边精锐作为主力。 

 然而,张凤翼虽名义上督师,实际行动却极为消极。 

 他率部抵达东安县后,经旬不出,始终尾随清军而不敢正面交锋,面对清军阿济格的中路主力,只敢小股游斗,以此拖延建奴劫掠进程。 

 ---------- 

 注释1: 

 故宫奉天门(清代改为太和门)是皇帝日常上早朝的地方,明朝皇帝在此上朝的传统始于朱棣。朱棣迁都北京后,三大殿被雷劈着火,朱棣认为这是老天爷的警示,为表示忏悔,决定在奉天门上朝,明朝皇帝将此传统一首延续到崇祯皇帝。 

 注释2: 

 《国榷》:明确记载崇祯九年七月“昌平陷,焚德陵”后,崇祯帝“流涕自责,彻夜批阅奏折,平台以头撞柱。” 

 注释3: 

 《崇祯长编》:收录了王家彦弹劾张凤翼的奏疏原文,称“兵部尚书张凤翼,当此危急存亡之秋,不战、不守、不援,实为社稷之贼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