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95章 所求(第3页)
半时辰后,两人己商议完毕,杨凡
起身告别这位尚在位的兵部尚书。
杨凡伸手触摸到屋门时,他最后回头与对方深深对视一眼,杨凡知道这是他们二人第一次见面,但也将是最后一次见面。
“在下必定竭尽全力。”
“如此,便谢过杨小友了……”
杨凡点头,最后朝这位油尽灯枯的老人一施礼,便默默离开。
屋内的只剩下张凤翼一人,不多时刚才围在床边的年轻人再次进来。
张凤翼强打起精神,吩咐道:“快…去拿笔墨。”
--------------------
注释1:
据《明史·职官志》统计,崇祯十七年间更迭兵部尚书十西人,张凤翼因与首辅温体仁交好而任职五年。
张凤翼任职这五年明末财政难以为继,据《明史·食货志》记载,崇祯六年欠饷累积达540万两。张凤翼作为兵部尚书只能被迫多方协调,挪用南京粮储、截留南方漕银,甚至请求典卖宫廷器物。
但张凤翼提出“暂缓辽东、专剿流寇”的奏疏,被东林党扣上“弃地卖国”罪名,阉党则借宣府失守攻击其“畏敌如虎”。其“海运辽饷”方案被御史吴执御斥为“蹈汪首故智”,与嘉靖朝倭寇之乱强行类比。
同时粮饷匮乏导致军队战斗力丧失,《明史纪事本末》描述:“宣大军士无斗志,遇敌辄溃,甚至为清军向导。”这种纪律崩溃在《明季北略》中被归因于“朝廷失信于士卒,士卒亦失信于朝廷”。
面对军事溃败,张凤翼严重心理崩溃,每日服食大黄导致腹泻不止,《明史纪事本末》描述其临终前“犹据案批答军书,手颤不能成字”。
正如《明史》所言:“凤翼非无才略,然处末世,受制于积弊,虽欲有为而不可得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