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98章 通道

 而周延儒作为内阁首辅,第一次任首辅时,因“受贿庇私”被揭发,崇祯查实后仅“令致仕退休,未加任何刑罚。`小_税′C¢m?s` ~最¢鑫/璋¢踕~更/芯/快*后来复用他,是因崇祯误信其“能平贼”,首到发现他“谎报军功、贪污军饷”才赐死,完全是罪证确凿后严惩。 

 而孙传庭作为陕西巡抚,因与杨嗣昌政见不合,就赌气“托病乞休”摆烂不干,杨嗣昌煽风点火想要严惩,崇祯虽怒其“抗命”也是“斥为民,下狱三年”,后来因陕西军情紧急,又重新起用。 

 换臣多不等同于杀臣多,崇祯17年换了50位内阁大学士,官员任免频繁,容易模糊“革职致仕”与“诛杀”的界限。 

 实际据多部史料统计,50位阁臣中仅2人(周延儒、薛国观)被赐死,其余均为正常罢免,杀臣比例仅4%。 

 因明朝亡于他手,容易被用结果倒推原因,默认为亡国就等于君主昏庸,也等于滥杀大臣。 

 至于说他屡次误信奸臣、却看不到卢象升、孙传庭这等忠臣。其实是大多数人辨忠奸靠‘盖棺定论’的历史结果,而古代帝王却难辨身处的未完成局中。 

 忠臣与奸臣对于帝王来说,是不断变化的一种东西。-6,腰?墈_书?枉\ ^冕_废-跃?黩!就如曹操、曹丕如果长寿,司马懿也可以是曹魏势力从一而终的忠臣。 

 更典型的还有这么一个人,1905年加入同盟会,任《民报》主笔,写“革命之成,必赖民力”的檄文唤醒民众。 

 1910年这人因不满革命党人“空谈”,带炸弹潜入北京刺杀摄政王载沣,事败被捕后写下绝命诗“引刀成一快,不负少年头”,当时举国震动,连清廷官员都赞他“风骨可嘉”。 

 此时的他如果真死了,那就是革命党人眼中铁打的“烈士”,是民众心中“为理想献身”的英雄。 

 但他当时没死,他名字是汪精卫。 

 在历史长河中,他在好、坏中反复横跳,时人根本难辨当下。 

 所以并非有什么绝对的忠臣、或是绝对的奸臣,英雄造时势、时事造英雄,每人一念之差,便会有失之千里,走向不一样的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