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4章 伟大的革命先驱者(第2页)

 “所以,他提出的‘民族主义’,经过不断的完善,早己超越了最初‘驱逐鞑虏’的范畴。” 

 “它的核心,是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民族,都团结起来,劲往一处使,不分彼此。” 

 “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战线,去共同抵御外来的侵略者。” 

 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。】 

 【不愧是国父,格局不是一般的高。+卡?卡·小+税?网\ /哽_新?蕞\快¨】 

 【那个时候能喊出这种口号的,确实很有先见之明。】 

 …… 

 大唐,太极宫。 

 李世民摩挲着下巴,眼神深邃。 

 五十六个民族。 

 这个数字让他有些惊讶。 

 他治理下的大唐,同样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帝国,突厥、回纥、吐谷浑…… 

 而且他又被尊为“天可汗”,受西方来朝,靠的不仅仅是武力征服,更是以德服人,兼容并包的胸怀。 

 这个后世的孙中山,在面临外敌入侵的危局之下,还能有如此长远的眼光,着力于内部的团结与融合。 

 有如此远见,与他跨越千年,不谋而合! 

 此等胸襟,此等格局。 

 不凡。 

 “陛下。” 

 长孙无忌在一旁轻声道: 

 “这位孙先生的‘民族主义’,与陛下的‘华夷一体’之策,倒有异曲同工之妙。” 

 李世民微微颔首,转头对刚才被召来的太子说: 

 “承乾,你看这后世之人所言,与朕平日教你的‘华夷一体’,道理可曾相通?” 

 十二岁的李承乾想了想,认真地点头回答: 

 “父皇,儿臣以为,道理是相通的。” 

 “都是要将天下万民,不论胡汉,皆视为子民,如此方能国泰民安,江山永固。” 

 这是他从老师那里学来的标准答案,说得滴水不漏。 

 李世民听完,却不置可否,反而问了另一个问题。 

 “那朕再问你,为何那些桀骜不驯的突厥、铁勒、回纥部落的首领,会心甘情愿地来到长安,尊朕为‘天可汗’?” “这……” 

 李承乾一时语塞,下意识地答道: 

 “自是因父皇文治武功,威德远播,仁义布于西海……” 

 “仁义?” 

 李世民忽然轻笑一声,笑声不大,却让李承乾的心猛地一颤。 

 “错!” 

 李世民转过头,目光灼灼地盯着自己的儿子,一字一句,如刀刻斧凿。 

 “他们臣服的,不是朕的仁义,是朕的刀!” 

 “是渭水之畔,朕亲率六骑,吓退颉利十万大军的胆气!是阴山脚下,李靖一夜奔袭,踏破他们王庭的兵锋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