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6章 五胡乱华(第2页)
“第一次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。刘秀于公元25年在河北鄗城称帝,结束了王莽建立的新朝,重建汉室,史称“东汉”。”
“汉光武帝刘秀登基之后的第一个目标,便是亲率大军攻取洛阳,镇守此地的人是农民军将领朱鲔,他先前杀害了刘秀的哥哥刘縯;按理来说,杀兄之仇不共戴天,刘秀应该快速攻下洛阳,为兄长报仇雪恨。?w_a~n,b!e?n`g_o^.?c/o~m*”
“令人意外的是,光武帝并没有被仇恨冲昏头脑,而是委派曾在朱鲔手下任职过的岑彭劝说其投降,并在洛水边许下承诺;若出城投降,既往不咎,而且还会委以重任。”
“朱鲔降汉之后,刘秀果然遵守承诺,没有违背洛水之誓;他摒弃前嫌,拜朱鲔为平狄将军,封扶沟侯,因此刘秀的洛水之誓,反而成就了一段君臣佳话。”
“而第二次司马懿的洛水之誓,就截然不同了。”
苏铭的语气带上了一丝难以言喻的讽刺。
“黄初元年十月,曹操的儿子曹丕篡汉,建立曹魏。七年后曹丕病重,传位给太子曹叡,而曹叡只活了三十多岁就死了。”
“作为曹魏两任托孤重臣的司马懿,如果和诸葛孔明一样,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话,历史上司马家的名声绝对不会这么差。”
“但没想到曹叡去世后,曹芳继位,司马懿乃与大将军曹爽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少主,这两个辅臣之间起了争端,可年轻的曹爽怎么干的过司马懿呢?”
“司马懿称病,不与之争锋,隐忍了足足十年,等到小皇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祭拜先帝,司马懿趁机发动政变,控制了都城。”
“当时,大将军曹爽的亲信、大司农桓范,连夜出城劝说曹爽,让他挟持皇帝到许昌,号令天下兵马,反击司马懿。”
“曹爽犹豫不决,司马懿就派曹爽的亲信尹大目劝降,说朝廷只是免他的官职,并以洛水为誓。同时,他还让蒋济写信给曹爽,称自己只是想将他们免官,劝告他尽早交出权力投降,可以保他们爵位富贵。”
“曹爽信了,放弃抵抗,束手就擒。”
“结果曹爽兄弟一回府,即被司马懿派兵包围。”
“曹爽及其党羽,全部被诛灭三族,这就是历史上的高平陵之变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