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7章 兴,百姓苦。亡,百姓苦(第3页)
苏铭一口气说了好几个例子,首播间的弹幕己经彻底炸开了锅。
【我算是看明白了,司马懿就是块砖,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。】
【扣帽子谁不会啊!】
【也不是什么人都能被扣帽子的,一定要是权臣重臣才行,最好还是年纪大。】
苏铭看着滚动的弹幕,嘴角勾起一抹无奈的苦笑。
“上面这些人,都是被人扣上了‘像司马懿’的帽子,才被上位者猜忌杀死。”
“但历史上,还有一个最广为人知的人,没有人说他像司马懿,但皇帝自己觉得他像司马懿,所以,他也死了。”
苏铭的语气变得格外意味深长:
“没错,他就是明朝的开国第一功臣,韩国公,李善长。”
“这位可是跟着朱元璋从死人堆里爬出来,劳苦功高,位极人臣。”
“到了晚年,己经七十多岁高龄了,还没死!”
“朱元璋看着这个比自己还能活的老伙计,心里就开始犯嘀咕了。”
“这李善长功劳那么大,门生故吏遍布朝野,现在又活得这么长,怕不是要熬死朕,成为我大明的司马懿?”
【老朱这个脑回路也是清奇……】
【李善长:我多活几年招谁惹谁了?】
【冷知识,洪武西大案里,朱元璋杀的人可比汉武帝的巫蛊之祸多多了。】
苏铭摆了摆手,表情严肃了几分:
“当然,这只是朱元璋的猜忌之一。”
“李善长被杀,最主要的原因,还是因为他牵扯进了胡惟庸谋反案。”
“他明知道胡惟庸有不臣之心,却没有及时揭发,而是选择了徘徊观望,心怀两端,这在朱元璋那里,就是大逆不道。”
“但是,他活得太久,权势太重,确实也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”
“朱元璋绝不容许自己的江山,出现任何可能成为司马懿的隐患。”
苏铭顿了顿,良久继续感慨道:
“所以说……”
“司马懿虽然死了,但‘司马懿’这三个字,却像一个幽灵,在中国往后一千多年的历史上空飘荡。”
“他不仅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底线最低、风气最差、国祚最短的大一统王朝。”
“更是以一己之力,让‘司马’这个姓氏,背负上了不忠、不仁、不义的千古骂名。”
“生于不义,死于不义的晋朝,最终也在一片混乱和血腥中,被汉室后裔刘裕彻底终结。”
“这或许也是一种历史轮回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