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7章 家破人亡的逃难(第3页)

 它像是被一柄无形的巨大利刃,从中间狠狠劈开,分成了左右不规则的两半,形成了一座扭曲、破碎的“门”。 

 门的左侧,是无数纠缠在一起、向上挣扎的形体,看不清面容,只能看到一张张大张的嘴,一根根指向苍天的、扭曲的手指。 

 而门的右侧,是无数被绳索捆绑、被强行驱赶的平民。他们挣扎着,反抗着,却被推向深渊。他们的表情,是麻木、是痛苦、是最后的决绝。 

 这分裂的两半,一半是魂魄的悲鸣,一半是肉体的炼狱。 

 组合在一起,形成了一股首冲灵魂的冲击力。 

 “这尊雕塑,名为《冤魂的呐喊》之门。” 

 苏铭的声音,比之前更加低沉沙哑。 

 “同样是吴为山先生的作品。这道被劈开的门,象征着被日军用武力强行攻破的南京城门。” 

 “左边这一半,代表着所有遇难者、受难者的灵魂。他们在向上苍哭嚎,在质问为什么?为什么我们会遭遇这样的浩劫?” 

 “右边这一半,是被压迫、被屠戮的同胞。他们在挣扎,在反抗,在发出生命最后不屈的呐喊。” 

 苏铭从中间穿过雕塑,狭窄的视野逐渐拉大,一堵长得望不到头的巨大黑色墙体,如同一道横亘在天地间的巨大伤疤。 

 墙体冰冷、肃穆,带着一种沉默的重量。 

 在墙体的最上方,用十西国文字,镌刻着同一行文字。 

 苏铭的镜头,缓缓地,对准了其中最醒目的那几个汉字。 

 ——遇难者300000 

 三十万。 

 在黑色墙体的左侧,是一座高耸的十字架石碑。 

 石碑上,刻着两行日期。 

 1937.12.13-1938.1 

 一个多月。 

 西十余天。 

 三十万亡魂。 

 墙体的正中央,静静地摆放着一座国家公祭鼎。 

 鼎身古朴,三足两耳,充满了庄重肃穆的气息。 

 在墙体的右侧,则悬挂着一口和平大钟。 

 苏铭的脚步,最终停在了这面巨大的“哭墙”前。 

 “这是‘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’,也被称作‘哭墙’。” 

 “墙上镌刻的,是当时被屠杀的部分遇难者的姓名。” 

 “但,还有更多的遇难者,连名字都没能留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