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7章 人道主义救援(第3页)
“战争爆发,他们完全可以登上军舰,回到自己安全的祖国,远离这场血腥的灾难,甚至利用自己的外籍身份远离硝烟和是非。”
“但他们,选择了留下。”
“1937年11月,在上海南市难民区成功经验的启发下,这些留在南京的中外人士共同发起,成立了‘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’,在南京城里,划出了一片占地约3.86平方公里,相当于当时南京城区八分之一的区域,作为‘安全区’,或者叫‘难民区’。”
“12月8日,安全区正式对所有难民开放。在整个南京大屠杀期间,这里最多时,曾收容了超过二十五万名无家可归的中国百姓。”
天幕的镜头,扫过一张张黑白的老旧照片。
那是一面由二十五张肖像照组成的墙壁。
照片上的人,有着不同的肤色,不同的面孔,来自不同的国家——德国、美国、丹麦、奥地利……
但他们的眼神,都透着一种相同的坚定与悲悯。
苏铭走到照片墙前,对着镜头逐一介绍。
“他们,就是当时自愿留在南京,参与人道主义救援的二十五位外籍人士。”
“他们利用自己‘外国人’的身份,与穷凶极恶的日军周旋、抗议,一次又一次地从屠刀下救人,为难民提供庇护、食物和医疗。”
“他们清楚地知道,杀红了眼的日本兵根本不讲道理,他们自己也随时面临着生命危险。但他们没有退缩。”
“这份恩情,南京不会忘,中国,也永远不会忘!”
【约翰·拉贝!我知道,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代表!教中国人行纳粹礼的德国人,救了25万中国人!】
【还有魏特琳女士,南京的‘活菩萨’,她一个人保护了一万多名妇女儿童!】
【约翰·马吉牧师,用摄像机拍下了很多日军暴行。费齐将马吉牧师拍摄的胶片拼命带出南京城。】
【江南水泥厂!一个国营企业,为了救难民,找德国教授和失业丹麦青年冒充成外国企业,成为企业高层,再带上会日语的翻译去和日军交涉。】
【罗伯特·威尔逊,美国人,鼓楼医院外科医生,南京城所有的伤患都被他救治过,他为了救人几乎不眠不休。】
【最可遗憾的的是拉贝先生回国后,因为是纳粹党员的身份,晚年过得很不好。】
【魏特琳女士也是,回国后仅仅一年就因抑郁自杀了,她一首很懊悔,自己没有救下更多的中国人。】
【这几位的功绩要是放古时候,是可以建庙的!】
【冷知识,魏特琳女士曾在19年,在安徽合肥创办了三青女子中学。】
【啊?我合肥的,今天才知道……】
【约翰·拉贝的孙子,在前几年的疫情期间写信给中国,希望得到物资援助,中国立马就派飞机送物资。】
【滴水之恩,当涌泉相报。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