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1章 不!太白兄你不要!(第2页)
“你!”
杜甫在一旁急得满头是汗,拼命拉着李白的衣袖,不断使着眼色。
这里是紫宸殿,对面是当朝宰相,而御座上是天子!
太白兄,怎能如此冲动!
就在李白还要再辩时,一个沉稳的男声响了起来。
“李相国此言差矣。¢看?书~屋.小?说?网+ ,追′最+新_章?节,”
李邕站了出来,对着李隆基深深一揖,而后才转向李林甫。
“相国言,安抚为上,是为国之安稳。但安稳,非苟安。神器所示,此人狼子野心,纵使今日不反,日后也必反。我等今日之退让,只会助长其气焰,使其愈发骄纵,待其羽翼丰满,则悔之晚矣。”
李林甫眯了眯眼。
“那依李太守之见,当如何?立刻发兵范阳,斩了安禄山?届时边镇动荡,外敌入侵,这责任,你担得起吗?”
好一顶大帽子。
李邕却不为所动,反而笑了。
“相国误会了。邕非主张立刻动武,而是主张‘立威’而非‘安抚’。陛下可寻一由头,召安禄山入京,削其兵权,或将其调离范阳。其若奉诏,则危机自解。其若不从,则反心昭然若揭,届时朝廷再发王师,名正言顺,天下方知叛者谁何,而非我大唐无故猜忌功臣。”
“我等要做的,是剖析其为何会反,是朝中有奸佞同党,还是边镇制度有缺漏,从根源上解决问题。”
李邕的话,字字珠玑,有理有据,将李林甫那套避重就轻的“缓兵之计”驳斥得体无完肤。
他很清楚,最终的决定权,在圣上手上。
只有将圣上争取到自己这一侧,才能保住大唐安宁。
李隆基听得头疼欲裂。
他刚想让他们都闭嘴,天幕却突然传来苏铭的声音。
“杜甫已经察觉到国家危机四伏,于是担忧不已。”
“果然这次登塔后仅三年,天宝十四年,伴随杜甫的一首‘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’,安史之乱彻底爆发……”
嗡。
整个大殿,瞬间落针可闻。
李隆基、李林甫、李邕,甚至还在拉着李白的杜甫,所有人的动作都僵住了。
一道道目光,齐刷刷地汇聚到了殿中一个人的身上。
杜甫还保持着拉扯李白衣袖的姿势,他眨了眨眼,完全没明白发生了什么。
怎么都看我?
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?
我写的?
不是……什么叫我开启了安史之乱?!
这话可不能瞎说啊,瞎说是会死人的!!!
就在这全场愣神的死寂中,李邕眼中精光一闪,果断抓住了这个机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