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4章 一日杀三子(第3页)

 “李隆基派人一看,果不其然。他本就对皇子结党之事极为敏感,当即龙颜大怒,将他们抓起来。” 

 说到这里,弹幕瞬间暴涨。 

 【不是,这三王为什么那么听武惠妃的话?】 

 【是啊,那可是政敌啊,为什么觉得武惠妃会向他们求救?】 

 【确实不合逻辑,但也有可能是这三王确实有异心也说不定。】 

 【估计是武惠妃假传李隆基命令。】 

 【新唐书这里的史料个人更倾向于文学加工,旧唐书是没有具体写过程的。】 

 【所以大概率是李隆基自己写的????】 

 【那就细思极恐咯,这个李隆基当真恐怖。】 

 【张九龄在还能保护三王,张九龄被罢相后三王危矣。】 

 苏铭看到这条弹幕,点点头: 

 “没错,李隆基急招李林甫进宫,询问如何处置。李林甫作为武惠妃的盟友,早就准备好了答案,还是那句老话,这是陛下的家事,非臣等所宜豫。” 

 “于是李隆基将三子废为庶人,旋即赐死。” 

 “这就是‘三庶之祸’,也就是‘一日杀三子’的由来。” 

 苏铭感慨完,嘴角勾起一抹讥讽的笑意: 

 “武惠妃自以为终于能得偿夙愿,但她千算万算,却算漏了最关键的一环——帝王心术。” 

 “她以为除掉了太子,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琩就能顺利上位。但她忘了,李隆基最忌讳的是什么?是结党!” 

 “在她陷害三王之前,就曾试图拉拢宰相张九龄,结果被张九龄原封不动地告到了玄宗那里。这件事,让玄宗对武惠妃暗中结交朝臣的行为,心怀芥蒂。” 

 “所以三王死后,李隆基迟迟没有立寿王为太子。不久后,武惠妃自己也因惊惧过度,一病不起,死了。” 

 “最终,在大太监高力士的建议下,玄宗选择了当时年纪最长,且背后没有任何外戚势力,朝中也毫无根基的忠王李玙(yu),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李亨,立为新太子。” 

 “而押宝在武惠妃身上的李林甫,也只能无奈接受愿望落空的现实。” 

 “不过,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开元、天宝年间,权势最大,任职时间最长的宰相。” 

 “他也为留下了许多著名的成语典故。” 

 “比如,口蜜腹剑。” 

 “野无遗贤。” 

 “罗钳吉网。” 

 “杖杜弄獐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