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8章 盛唐的王炸(第3页)
“这个制度在唐初很管用,但为什么后来不行了?”
“因为均田制崩溃了啊!”苏铭一拍手,“你想想,如果你是一个府兵,你花光积蓄买了战马铠甲,跟着大军出去打仗,九死一生回来,却发现家里的田被隔壁的豪强霸占了,父母妻儿全饿死了,你是什么心情?”
“府兵制的瓦解,导致大量曾经的士兵破产,沦为流民,或者干脆啸聚山林,成了‘梁山好汉’。而这些上过战场、懂军事的府兵,后来就成了安史叛军的重要兵源。”
【所以说,安史之乱的根源是环环相扣啊!】
【是我也落草去了。】
【难怪安史叛军怒气值拉满了,原来是开局自带一件无终恨意。】
【开元盛世也是一堆的雷,一个爆了全都爆了。】
“李林甫用募兵制代替府兵制,国家招募丁男当职业军人,管吃管住还发工资,免除一切赋役。这确实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,也有利于农业生产。短期来看,国家也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职业军队。”
“但它的弊端同样致命。”
“第一,耗钱!待遇提上去了,朝廷的开支就成了天文数字。国库一旦空虚,养不起兵,军队的战斗力就会立刻下降。天宝年间,唐军在边境对南诏、契丹、吐蕃乃至大食的战争,败仗越来越多,就是这个原因。”
【其实李隆基那个时候,就算打败仗,对面也讨不到好处的。】
【因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啊。】
【李隆基是这样的,对他来说打输了就是打输了,他可是天可汗,他怎么能输呢?】
【就他?天可汗?他也配!别侮辱我们二凤可以吧?】
“仗打不赢,李隆基着急啊!为了提高边军的战斗力,他选择了权力下放,让边疆的军区司令,也就是节度使,集军权、财权、人事权于一身。这就为后来的地方割据埋下了最深的祸根。”
“再加上李隆基这个人,偏爱宦官、外戚和投降的胡人将领。他觉得这些人根基浅,没背景,对他更忠诚。而且胡人将领普遍嗜血好战,正好可以拿来当炮灰,去管理那些同样桀骜不驯的‘干儿子’部落。”
“偏爱这些人,本身问题不大。”
“但当这种偏爱,和募兵制、节度使制度加在一起,就成了王炸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