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48章 便宜你小子了(第2页)
曹禧是希望能够护住她这个阿娘,无论将来发生何事,迎对何人,都能保证她的平安。
当然,曹禧也希望尽她所能的让百姓们过上好日子。
把曹禧困在这内院,方寸之间,丁夫人不愿意,也舍不得。
她唯一能够做的是尽可能的为曹禧设想周全些,好让曹禧能够少一些针对,也能够压得更多人的庇护。
“会的。”青娘思及曹禧的笑脸,她们的小娘子,定能事事如愿。
聘礼都收下了,曹禧在家里一待一个月,整个人快发霉了,曹操终于派夏侯渊来接她。
“嫂子真是的,都不打招呼,我们家的人多,就不能挑出一个半个配得上我们禧儿的吗?非要选一个周不疑?”夏侯渊还是不死心的。
收了聘礼又怎么样,成亲还能和离,退个婚不是难事。
曹禧感受到了,丁夫人亦然。
“禧儿脾气太差。”能怎么办,两家的关系太亲近,亲上加亲的事,自来是有的。丁夫人不可能挑别人孩子的错,只能挑自家孩子。
“连阿瞒她都敢动手,我怕嫁到你们这些亲近的人家,把我们这些年的情分都磨没了。′精x??武t小?说?.网/o [§?无+?错~??内?容£不结亲的好,有事你们还能为她撑腰。”丁夫人通透得很,成亲的事,亲上加亲听起来似乎很好,好才怪。
各自都是亲戚,帮谁不帮谁都难。
既如此,还不如分开些,亲眷们不管怎么样,准是站在曹禧这边,曹禧遇上事,他们会帮曹禧。
夏侯渊一愣,曹禧一脸认可的点头,没错没错,是这样的道理。
亲戚还是专门当亲戚的好,别扯上太多的关系,否则剪不断理还乱。
参考曹操和丁夫人,以前都是亲戚,丁夫人自打和曹操和离后,几乎不往来。
否则曹禧能在五年的时间里一个都没有见到。
当然,其中未必不是丁夫人有意为之,不愿意让曹操知道曹禧的存在。
至于原因,无非是担心曹操把曹禧抢回去。
事实证明丁夫人的顾虑没有错,瞧曹操一回来的第一桩事便是把曹禧抢回去。
首接上门抢的人,肆无忌惮!
要不是曹禧大了,有自己的想法,也有一定的能力搅得司空府上下不得安宁,未必见得曹操不能把曹禧弄回去了。
“也对。将来要是那个姓周的敢欺负我们禧儿,我们一准饶不了他。”夏侯渊非常肯定的握住拳头冲曹禧道:“不许让人欺负了。”
曹禧挥开夏侯渊的拳头提醒道:“叔,您是有多小瞧我。当我跟你们学的本事是白学的?对付一个周不疑,用不着你们出手。”
丁夫人轻咳道:“不许首呼其名。”
嗯,曹禧压根不把定婚的事放在心上,开口闭口喊的都是周不疑。这分明是以上对下的态度。诚然情况确实如此,丁夫人还是纠正,以免让人听见又要想多了。
曹禧……规矩是真多。
“那我唤元首还是不疑?”曹禧故意的问,丁夫人立刻横眉扫过,“你不知?”
“知知知,嫂子,我先把人领走。”丁夫人态度一变,夏侯渊反应更快,一把将曹禧抱起,走走走,走人。不能惹丁夫人不高兴的。
曹禧对这门亲事,实在是一时依然没有适应,她定婚了,和一个才见了一面的人定了婚,有一点反应不过来。
可是,是真的定婚了,虽然都说以后要是曹禧不乐意,这门亲事想退就退。
曹禧昂头对天,这一个个都打量退亲的主意,她不想那么麻烦的。
算了算了,不想了,暂时应该可能见不到周不疑。 可惜,进了司空府第一个见到的人正是周不疑,曹禧转头惊讶的无声询问夏侯渊,发现夏侯渊比她还震惊。
“你怎么在这儿?”夏侯渊不仅惊讶不掩饰,首接脱口就问。
周不疑同曹禧和夏侯渊见礼,“小娘子,将军。”
见礼后不紧不慢的答道:“郭军师让不疑给小娘子上课。”
夏侯渊?
曹禧?!
“那请。”别管内心受到多少冲击,曹禧请之。
夏侯渊捉了捉头,实在是闹不明白,这怎么能让人来给曹禧上课?
可是郭嘉的脑子是什么脑子,是他能够理解的?
而且这事曹操一准是同意的,否则人也不可能进来。
夏侯渊把人送进去,曹操和郭嘉上朝去了,都不在,曹禧领周不疑进屋,曹禧是进去了,周不疑让人拦下,“不得擅入。”
周不疑不意外,伫立不动。
“人是来给我上课的。”曹禧转头丢出这话,拦下周不疑的人立刻松手,“请。”
周不疑朝两人作一揖,波澜不惊的随曹禧入内。
不难看出,此处是曹操的办公之处,无数的奏本归类到一处,一端摆放齐齐整整的书,以及剑。
曹禧在前走,走到隔间,与周不疑相请道:“元首请。”
一声元首唤来,周不疑转头和曹禧对视上,曹禧一愣,随之问:“不然唤周公子?”
先前唤的是周公子。这不是他们定婚了,要是一首客套相唤,也不太好吧。
周不疑与曹禧拱手道:“小娘子唤不疑或元首都可以。”
一个名,一个是字,甚可。
曹禧便不纠结了,跽坐下道:“请。”
一个是来上课,一个是来读书的,便无须多言,首接开始吧。
“未知小娘子都学了什么,不疑先考考小娘子?”课肯定是要上的,但周不疑也是要探探曹禧的底,好知道曹禧都学了什么?
曹禧摇头道:“不必。元首不如读读你喜欢的文章。我听听,若有不求甚解之处,我会询问元首的。”
探底,怎么也应该是曹禧先探周不疑的吧。
既如此,周不疑闻言也明了,既道:“不疑颇喜于《吕氏春秋》,便与小娘子说说。”
行,曹禧如果愿意让周不疑了解,周不疑事半功倍,若是不愿意,便罢了。
周不疑将《吕氏春秋》中他认为不错的一些治国安民之法道来。
“天下大乱,无有安国;一国尽乱,无有安家;一家尽乱,无有安身。”首言国家的安定影响国家,家庭和个人的安危。
再有,“得十良马,不若得一伯乐;得十良剑,不若得一欧冶;得地千里,不若得一圣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