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8章 卫星城的规划开始(第2页)

 “这就叫供需匹配。” 

 朱闵笑了笑,又在工业区旁边画了个更大的长方形,“工业区旁边建居住区,不能再让流民住草棚了。春末夏初雨水多,草棚漏雨不说,还容易滋生蚊虫,万一闹疫病,之前的努力就全白费了。” 

 他用笔画出纵横交错的线条,勾勒出街道的轮廓:“居住区按百户为一个单元,每间房建两丈宽、三丈长,用水泥砌墙、瓦片盖顶,每户配个小院子,能种菜、养鸡。_完/夲_鰰?颤¢ \已`发+布_最.欣′彰.劫~街道宽一丈五,两旁挖排水沟,再种上柳树,既能遮阴,又能净化空气。” 

 “瓦片会不会不够?” 

 朱标适时提出疑问,“应天城的瓦窑每月产量有限,咱们要建房,至少得几十万瓦片,得等好几个月。” 

 朱闵对此早有准备,从桌案下翻出一张图纸,递到朱标面前:“你看,这是水泥预制板的法子,用水泥混合碎石头浇筑,硬度比瓦片还强,还不用等瓦窑烧制,三天就能凝固成型,盖房顶正好。” 

 朱标拿起图纸仔细看着,越看越觉得精妙:“这法子好!碎石头官地后面有的是,不用花钱买,还能让老弱流民去捡,正好给他们安排活干!” 

 他瞬间就想到了物料和人工的解决方案,眼里满是赞叹,朱闵的想法总是这样,既解决核心问题,又能兼顾细节。 

 “还有防疫的事。” 

 朱闵又补充道,“居住区中间建个医棚,再挖几口井,要求流民喝井水、勤洗手,垃圾倒在指定的坑窖里,不能随便乱扔。我己经让李存义采购艾草和苍术了,晒干后分给每户,点燃能驱蚊,减少疫病传播。” 

 洪武西年的医疗条件落后,一场疫病就能毁掉整个流民安置点,朱闵对此格外谨慎。 

 他记得现代历史书上记载,元末明初的流民起义,很多都是因为疫病流行,官府不管不顾才引发的,他绝不能让这种事发生在自己的卫星城。 

 朱标连连点头,又提出自己的建议:“叔公,不如在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建个集市?流民织的布、做的家具,能在集市上卖,商人也能来摆摊,这样不用去应天城,就能买到日常用品,也能让流民多挣点钱。” 

 他从小在应天城长大,知道集市对百姓生活的重要性,觉得卫星城不能少了这个。 

 “这个建议好!” 

 朱闵眼睛一亮,立刻在图纸上添上集市两个字,“就建在中间,宽两丈,长五丈,划成一个个摊位,每月收五个铜板的管理费。这样流民购物方便,咱们还能多笔收入,确实周全。” 

 他没想到朱标能想到这一层,心里对这位太子高看了一分,不愧是朱元璋悉心培养的继承人,虽然缺了现代的见识,但对民生需求的把握格外精准。 

 古人只是受限于时代,不是真的愚笨,只要给他们足够的信息和资源,同样能提出精妙的建议。 

 “还有学堂!” 

 朱标见朱闵采纳了自己的建议,更有干劲了,“流民的孩子总不能一首闲逛,建个学堂,再请个老秀才来教书,咱们不收学费,让孩子们识几个字,以后也能找份体面的活干,不至于一辈子当苦力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