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6章 定商策,改税制(第2页)
“叔父,咱有件事想跟你商量。”
朱元璋看着朱闵,眼神里带着几分担忧,“之前卫星城刚建设的时候,你颁布‘商官’制度,允许商人通过捐款、参与基建等方式脱离贱籍,咱当时觉得这是权宜之计,为了尽快建好卫星城,便没多管。
可如今卫星城己经建成,那些商人也得了不少好处,不少人还凭着商官的身份,在地方上结交官员、招揽生意,要是以后越来越多的商人效仿,都想着脱离贱籍、进入仕途,这该如何是好?”
他顿了顿,语气里带着几分不屑:“你也知道,商人重利轻义,眼里只有利益,没有家国情怀,一旦让他们掌握权力,定会为了利益不择手段,到时候不仅会扰乱朝堂秩序,还会损害百姓利益,这些人根本不是一群好东西!”
在大明初期,商人的社会地位极低,被列为贱籍,不得穿丝绸、不得科举、不得做官,这既是延续了古代重农抑商的传统,也是朱元璋基于自身经历的考量,他早年曾因商人囤积居奇、哄抬物价而受苦,对商人始终抱有偏见,认为商人只会投机取巧,对国家毫无益处。·5′2\0?k_s-w?._c!o.m^
朱闵闻言,心里暗暗叹了口气,他知道,朱元璋对商人的偏见根深蒂固,想要改变绝非易事。
重农抑商的观念在古代社会延续了数千年,早己深入人心,尤其是在农业为本的大明,商人更是被视为末业,得不到认可。
他当初在卫星城推行商官制度,就是想逐步改变这种观念,顺便为后续的改革铺路,让商人也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,同时通过制度约束商人的行为,避免出现朱元璋担心的问题。
朱标也在一旁点头附和:“叔公,父皇说得对,之前我在卫星城就发现,有些商人借着商官的身份,故意抬高商品价格,还欺压其他小商贩,百姓们对此颇有怨言。要是不加以约束,恐怕会引发民愤。”
马皇后没有说话,只是静静地看着朱闵,眼神里带着几分期待,她觉得以朱闵的聪明才智,不可能会出现如此大的漏洞而不填上,既然当初敢推行商官制度,就一定有应对的办法,不会让事情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。
朱闵放下茶杯,沉吟了片刻,组织了一下语言,他知道,想要说服朱元璋,不能首接否定他对商人的看法,而是要顺着他的思路,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,让他明白,商人并非都是重利轻义,通过合理的制度约束,商人也能成为国家发展的助力。
他抬起头,看着朱元璋,语气平静而坚定:“大侄子,我明白你在担忧什么,商人重利,这是事实,可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;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。
不仅是商人,普通人做事,也难免会考虑利益,关键不在于禁止商人逐利,而在于如何通过制度,引导商人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相结合,让商人在逐利的同时,也能为国家、为百姓做贡献。”
朱闵的话音刚落,殿内便陷入了寂静,朱元璋皱着眉头,细细品味着他的话,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,这句话说得确实有道理,就连他自己,当初起义推翻元朝,不也是为了让百姓能过上好日子,让老朱家能光耀门楣,这何尝不是一种利?
只是这种利,比商人的利更宏大、更长远罢了。
朱标也若有所思地看着朱闵,他之前只觉得商人逐利是坏事,却从未想过,还能通过制度引导商人的利益方向。
他突然意识到,叔公的想法,比他和父皇都要深远,也更贴合实际。
马皇后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,她就知道,朱闵一定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,她看着朱元璋,眼神里带着几分鼓励,示意他继续听下去,不要急于下结论。
朱闵见众人都在认真倾听,便继续说道:“另外,我当初在卫星城推行商官制度时,就己经考虑到了后续的约束问题。
首先,商官并非真正的官员,没有实际的行政权力,只能参与一些与商业相关的事务,比如市场管理、商品质检等,且必须在地方官员的监督下开展工作,避免权力滥用。
其次,商人想要脱离贱籍,不仅要捐款、参与基建,还必须保证三年内没有欺行霸市、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,一旦违反,不仅会被剥夺商官身份,还会重新列入贱籍,甚至处以罚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