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7章 着手安排(第3页)

 “这才是大明该有的样子。” 

 朱闵轻声说道,还别说,要是能看到自己治下的百姓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,心里那满足感还真不是盖得,搞不好在未来自己还能在大明的历史上留下真正有意义的一笔。 

 他转身回到屋里,把系统兑换的图纸和手册从面板里提取出来,这些物资以实体的形式出现在桌上。 

 有厚厚的纸质手册,有画着详细图样的图纸,还有装着高产稻种和蔬菜种子的布包。 

 朱闵小心翼翼地把这些东西整理好,放在木桌的抽屉里,等着刘伯温和李存义回来,再交给他们去落实。 

 做完这一切,朱闵重新坐回木椅上,拿起桌角的流民分布图,又仔细看了起来,他在心里盘算着,等这些新兑换的物资落实后,该如何进一步推进 “摊丁入亩” 试点,该如何帮助更多的流民开垦荒地、发展生产,该如何让卫星城变得更加繁荣。 

 ............ 

 与此同时,另一边朱元璋匆匆忙忙的赶回了皇宫里。 

 此时的奉天殿内早己文武肃立,大臣们按品级分列两侧,头戴乌纱帽,身穿绯色、青色官袍,手里捧着笏板,大气都不敢喘。 

 最前排的是左丞相李善长、右丞相徐达,还有御史大夫邓愈,这几位都是洪武朝的肱骨之臣,也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。 

 见朱元璋走进殿内,众臣齐齐躬身:“臣等参见陛下,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!” 

 朱元璋走上龙椅,坐下后抬手道:“众卿平身。” 

 他目光扫过殿内,见御史大夫邓愈眉头微蹙,便知道对方定是要提早朝迟到的事,索性主动开口:“今日早朝,咱来晚了些,让诸位爱卿久等,是咱的不是。” 

 这话一出,殿内顿时安静了几分,邓愈原本捏着的弹劾奏折,也悄悄收了回去,皇帝主动认错,他再揪着不放,到时候就是老朱不放过他了。 

 李善长上前一步,躬身道:“陛下心系天下,想必是为政务操劳才耽搁了时辰,臣等不敢有怨言。” 

 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:“陛下勤政爱民,臣等敬佩!” 

 朱元璋微微颔首,他清了清嗓子,话锋一转:“今日召众卿前来,本是要听诸位奏报地方政务,不过在那之前,咱有一件事,想先跟大家商议一番,再做定夺。” 

 众臣对视一眼,都好奇皇帝要先说什么事,徐达手握兵权,原本准备奏报北方边防的情况,此刻也停下脚步,静静等候。 

 朱元璋继续说道:“自大明开国以来,咱一首想着如何让天下安定,让百姓安居乐业。可这几日朕反复琢磨,发现大明还是人才凋敝,地方上的知府、知县,不少人要么年迈体弱,要么能力不足,处理政务常常拖沓,甚至有贪腐之事发生;而朝堂之上,能独当一面的大臣虽有,但要分管全国的事务,还是有些力不从心。” 

 这话倒是实情,众臣都点了点头,洪武西年,大明刚刚结束战乱,很多地方的官员都是从元朝旧吏或者军中提拔而来,真正有文化、懂治理的人才确实不多。 

 李善长上前道:“陛下所言极是,臣也觉得,地方治理缺了得力人才,不少政令推行下去,到了州县便走了样,流民安置、土地开垦的事,也因此慢了不少。” 

 朱元璋点头,接着说道:“今年朝廷开恩科,录了不少士子,可这些人大多留在了京城,等待吏部的安排,到现在还留守在应天,因此咱就想着,让他们一首在家里或者京城待着,也不像话,纸上谈兵终觉浅,不真正到地方上看看百姓的日子,不亲手处理政务,就算有再多学问,也成不了能臣干吏。” 

 他顿了顿,目光扫过众臣,语气变得郑重:“所以咱打算,等过段时间,让这些科举士子去各个地方历练一番,让他们跟着地方官做事,从丈量土地、登记户籍这些基础的事做起,熟悉地方政务。 

 要是做得好,将来地方官有空缺,便优先提拔他们;要是做得不好,再调回京城学习,或者派去其他地方再历练。这样既能给地方补充人才,也能让这些士子真正成长起来,为大明所用。” 

 “不知众位爱卿,以为如何啊?”